今(28)日,2023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2023 BTC)一連三日展開,首場議題「跨域科技領航前瞻大未來」,由National Resilience創辦人楊育民、台灣微軟公共事業群總經理陳守正、國科會科技辦公室組主任劉祖惠,分別針對生醫開發與製造的創新和跨域、生成式人工智慧(AI)導入生技,以及台灣精準健康產業推動成果分享,揭開2023 BTC的序幕。
楊育民:未來「複雜藥物」資本製造80%、研發20% 製造技術創新方能提升競爭力
National Resilience創辦人楊育民(攝影/劉馨香)
National Resilience創辦人楊育民表示,近50年來,全人類經歷多場傳染病大流行,疫情讓我們看到醫療藥品、疫苗研發與製造能力,是國家安全的重要防衛武器,而投資策略也應有「護國」目標。
楊育民指出,未來台灣應以塑造包括CDMO在內「以研發創新為本」的生技產業為要,且目前面臨美國資本緊縮、《降低通貨膨脹法案》(IRA)壓迫藥價而讓美國生技投資下降,同時台灣卻仍在成長的「資本市場黃金交叉」,如何在此契機大膽切入相當重要,策略核心仍是:人才、資金、智財、法規、環境、選題。
他表示,過去百年來,全球製藥商業模式從化學小分子進展到蛋白質大分子、細胞基因治療及核酸治療等「複雜藥物」;早期藥物在製造與化學分析上門檻相對低,因此可說有80%資本投入研發、20%投入製造,但面臨許多新興藥物出現,他預測未來應是20%投入研發、80%投入製造。而過去製藥公司的經營模式,多以「垂直整合」方式,將製造能量建構於公司內,但面對現在更尖端的產品問世,如何將製造轉向「水平整合」很關鍵。
BTC委員/中研院院長廖俊智也對此表示同意,並認為必須將研發要擴展到「開發製造程序」上,才能讓台灣CDMO產業更有競爭力。
陳守正:生成式AI醫療應用百花齊放 完善法規仍待訂定
台灣微軟公共事業群總經理陳守正(攝影/李林璦)
台灣微軟公共事業群總經理陳守正表示,生成式AI具有內容生成、摘要總結、程式生成、語意搜尋這四大特性,在交叉運用這些特性下,有機會創造無限可能。在醫療產業中,生成式AI已用於掛號客服、個人化衛教,以及醫療保險理賠與申報等,優化民眾的服務體驗。
同時,生成式AI也能應用於醫療照護流程自動化,例如中國附醫與微軟合作開發的智海系統,能將醫師與病患的對話語音自動轉換成文字,再自動生成病歷記錄。此外,生成式AI還能應用在行政庶務、醫學文獻解析、分析洞察與營運報告等自動化上。
陳守正表示,大眾很關心AI可能會造成風險,因此,微軟從十多年前就開始遵循「負責任AI」的準則。他也強調,AI是作為副駕駛的概念,最終決策還是需由人類負責。未來,微軟也會與政府、法規單位共同討論,為AI的妥善運用找出解決方案。
BTC委員/全心醫藥董事長周慧泉表示,台灣應趁AI趨勢找到優勢,但是,目前大家似乎比較擔心的是被取代,應把對被取代的恐懼轉換成讓AI成為加乘的工具。中榮院長陳適安也呼應,生成式AI應用到醫療上,必須謹慎考慮從中衍生的法律與醫療問題。
中國附醫副院長李光申表示,目前在國科會研究經費上,將AI用於核酸新藥、蛋白質新藥開發等研究,沒有合適的學門進行申請經費,因此他建議以專案計畫的方式處理。
劉祖惠:Biobank管理條例今Q3行政院審議 推動生醫大數據產業應用
國科會科技辦公室組主任劉祖惠 (攝影/巫芝岳)
國科會科技辦公室組主任劉祖惠表示,從2016年5+2產業創新計劃到2020年的核心戰略產業政策,都逐步構築台灣生技產業發展;在北中南各園區形成生醫聚落一條龍,推動園區廠商營業額6年成長近1倍;新藥方面陸續有16項新藥於15國取得41項上市許可,銷售額及授權金累計超過150億元新台幣、更有380項以上的醫材獲得美國批准。
政策推動下,台灣精準醫療與再生醫療業起飛,再生醫療營業額6年成長高達3倍;更從2020年開始,把數位醫療營業額正式納入國家數據統計中,從2020年412億元成長到2022年的502億元。而在新創扶育上,近6年成立了360家以上的生醫新創公司。
此外,由於生技醫藥產業是高度法規管制產業,因此政府在2016~2022年都陸續推動對產業具有重大影響的前瞻性法規,如LDTS、特管辦法、智慧醫療器材軟體查登指引等,2023年後,也回應產業對大數據的需求,推動人體生物資料庫管理條例修正草案,預計於今年第三季送行政院審議,並正推動藥價政策以及創新給付機制。
最後,劉祖惠指出,台灣近年獲國際醫療評比機構認為,資通訊的普及、創新與醫療的結合都是台灣優勢,也讓台灣生醫產業營業額從2016年的4700億成長到7000億,市值突破1.3兆,未來將持續推動生醫大數據產業應用、以創新製造量能鏈結國際,並推動智慧醫療,期望加速全產業的數位轉型。
(報導/巫芝岳、李林璦、劉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