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28)日,2023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2023 BTC)一連三日展開,第二場以「產業創新打造全球競爭力」為主題,綜合討論也在經濟部常務次長林全能主持、衛福部健保署署長石崇良加入與談下,聚焦在健保政策、學名藥、臺灣在國際資本市場優勢、新創公司面臨的挑戰進行探討。
石崇良:推健保藥品政策改革 加速落實學名藥使用
石崇良首先分享了全民健保的藥品政策改革,具體政策例如:提供平行審查制度,給予臨床使用缺口、突破性藥物、具財務取代性的藥物;暫時性健保支付(conditional listing),針對有臨床迫切需求、但療效及安全性還不明確的新藥,給予為期2年的暫時支付期,待蒐集真實世界數據檢討後進行二次納保評估。
此外針對學名藥也推動「三同同價」政策,使同成分、同品質、同劑型的學名藥得享有同價格,並透過醫院總額點值回饋機制,鼓勵醫院使用學名藥,提昇國產學名藥競爭力;首發新藥獎勵方面,為加速新藥引進臺灣,過去需在臺灣取得首張藥證、在臺生產的新藥才能得到較高的健保核價獎勵,但今年下半年預計放寬給全球上市2年內的新藥。
專家籲:不應把新興醫藥科技全擔在健保上
BTC委員暨中研院院士楊泮池直指,不應把所有新興醫藥科技都擔在健保上,產品核准必須與健保給付脫鉤,核准使用後應思考如何從如:自付、醫療保險等其他財源支出。他也指出,目前健保總額佔國內GDP約3.5%,建議以韓國的8%為目標往上增加,並倡導國內應導入學名藥分級制度,希望政府進一步鼓勵國產學名藥往國外銷售。
台康生技董事長暨總經理劉理成談到藥價也同意,不該把所有藥價負擔在健保上。他認為,制定合理藥價、永續健保是上位政策,對於節省健保,他也建議先以試行方式,選擇2-3個價位高的藥品,透過政策鼓勵使用國產生物相似藥或學名藥,若效果提升可再擴大執行,此省下的健保費用,也可用於未來新藥的開發。
另外對於CDMO發展,劉理成認為我國醫藥品專利權期延長制度,不利藥廠和CDMO與國外對接,該制度對廠商有很大傷害,他建議經濟部、食藥署能針對此問題討論。
台灣醫藥品法規學會(TSRAP)理事蕭美玲則強力呼籲,近期「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陸續談判簽訂、雙邊關係升溫,臺灣的藥品法規單位應該把握機會,積極爭取加入美國的共同審查體制,藉此向先進國家學習、提升國內法規監管決策能力。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院務發展中心主任許富舜提問,有些醫材即使取得藥證並以自費方式進入醫院,仍面臨健保法與醫療法的限制,目前臺灣也尚未有合法合規的支付方式,在醫院端、診所端怎麼推動產業落地與民眾福祉,仍是數位醫材發展的挑戰。
國內資金看似活絡、取得依然不易 籲第二棒資金連結有更多布局
針對國內新創在資本市場上面臨的挑戰,閻雲提出建議,他表示,國內興櫃公司之後要再成功上櫃極為艱辛,許多小的新創要將產品推進臨床、授權,需要非常多資金支持,國內資金看似活絡,但資金取得也不易。
目前臺灣的國家基金例如:台杉、國發基金,能否在第二棒資金連結上有更多的布局?另外,他認為引進外資更不容易,政府這幾年也在努力,希望政府應制定擴大策略。
至於怎麼讓創投的資金往前引流?沈志隆表示,臺灣VC已有一些變化,企業創投(CVC)的量已超過獨立VC,CVC大部分投資策略與企業發展有關。而臺灣在五、六年前成立台杉,但臺灣只有一個台杉是不夠的。
沈志隆也表示,創投背後投資的組成也會影響到整體產業的樣貌,投資創新這條路非常長,創投的輔導是工業局,未來是不是有好的政策、引導更多的資金往生技發展,值得思考。
(報導 / 彭梓涵、巫芝岳、吳培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