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新藥難等健保! 臨床腫瘤醫學會、癌症基金會籲設「多元基金」支付

撰文記者 劉馨香
日期2023-10-13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癌症新藥難等健保! 臨床腫瘤醫學會、癌症基金會籲設「多元基金」支付
 
今(13)日,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及台灣癌症基金會呼籲,成立「癌症新藥多元基金」,來解決健保難以給付癌症新藥的問題,促進縮短我國與國際標準治療的落差。
 
晚期肺鱗癌、頭頸癌患者皆因較少腫瘤基因突變,治療選擇很受限,肺鱗癌甚至沒有適合的標靶藥物可用。迄今,健保給付一線治療仍以傳統化療為主,與國際標準治療有落差。
 
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賴俊良強調,台灣僅少數癌友有能力負擔自費免疫藥物治療,多數癌友仍以傳統治療為主,這將不利於台灣參與國際上的新藥臨床試驗,若持續未改善,台灣的臨床學術研究可能逐漸被國際邊緣化,折損台灣的醫療學術地位。
 
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也表示,各癌別的創新治療藥物愈來愈多,但費用不低,癌友治療上需仰賴健保伸援。然而,因健保在引進癌症創新治療的預算不足,導致癌症新藥的給付慢、範圍窄,據統計,癌友等待癌症新藥納入健保平均為787天 ,很多癌友根本撐不過兩年,還沒用到藥就病逝;且即便癌藥獲得健保給付,也因給付規範嚴格限縮,僅約三成的癌友能受惠於健保給付,多數癌友一樣是看得到用不到。
 
她強調,針對健保已給付、臨床療效證據明確的癌藥,需要政府投注更多資源來協助癌症家庭,台灣癌症基金會提出的「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就是期盼能解決此困境,樂見此政策被朝野總統參選人列為競選重要政見之一,衛福部也表態明年新藥預算爭取提高。
 
嘉義長庚胸腔腫瘤科主任林裕清指出,相較肺腺癌擁有數十種健保創新藥物資源,健保給付的肺鱗癌第一線治療仍停留在20年前的傳統化學治療,使約半數患者存活期不到一年。
 
事實上,肺鱗癌並非沒有治療可用,林裕清強調,根據國外研究發現,癌症免疫藥物合併化療的五年存活率為18.4%,相較於傳統化療只有9.7%,科學證實癌症免疫藥物有助提升晚期肺鱗癌患者之五年存活率達近 2倍 ,因此台灣晚期肺癌藥物治療共識、美國癌症治療指引皆建議將癌症免疫藥物合併化療作為晚期肺鱗癌的第一線治療,可惜台灣健保的給付仍與國際不符,一旦患者不適用標靶藥物或無法負擔自費療程,臨床醫師將難施力。
 
除了肺鱗癌外,台灣特有癌症「頭頸癌」也面臨相同處境。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主任楊慕華指出,晚期頭頸癌疾病進程相當快速,患者五年存活率低 ,一旦有創新的藥物就需盡快使用。
 
根據研究指出,復發性或晚期頭頸癌患者使用傳統療法的五年存活率只有5.5%,而單用免疫藥物的五年存活率則可達15.4%,將近是傳統治療的三倍 ,也因此美國癌症治療指引早已將免疫療法列入晚期頭頸癌優先治療建議,澳洲與日本也將其納入一線的治療給付 。
 
然而頭頸癌的健保給付規範10年來僅更新4次,相較其它癌別的調整次數落差高達3倍!且即使頭頸癌為我國第六大癌症,頭頸癌患者平均每人的健保藥費卻低於健保前十大癌症醫療支出的平均值近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