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HK大會主席、暨香港生物科技協會主席于常海博士昨(12日)接受專訪表示,儘管受中美關係影響,2023年港股折價顯著,恒生指數和恒生科技指數市盈率(PE)估值,處於5年2%以下很低的水位。
生物科技籌資規模亞洲第一、全球第二
但于常海指出,自香港交易所2018年實施第18A章上市規則,該規則允許未實現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至今,已經有64家生物科技公司通過18A規則完成上市,根據統計,IPO募集資金總額超過1100億港元,發行總市值達8000億港元,讓香港的生物科技籌資規模依然是亞洲第一、全球第二。目前,港股總計有112家生物科技和醫療保健公司,從整體來看,製藥、生物科技與生命科學板塊的漲幅,都維持在港股的前段班。
于常海因此表示:「生技是一個要看長遠、決不是投機的行業。這時氣氛不好,就更要構思本身技術行不行,有能力的產品、公司,最後自然會表現突出。」
他強調,BIOHK正是要努力提供一個更加龐大、且更出色的國際生物科技的體驗,讓有核心技術、正處在高速成長階段、或真正具備臨床價值的產品,並且有持續創新能力的企業,能透過BIOHK的展示,有望從中得到長期受益、並脫穎而出。
臺灣保健生技應即早佈局大彎區市場
于常海強調,香港因其特別行政區的地位,被視為“通往中國的門戶”, 若將香港、澳門和珠江三角洲沿線9個城市聯結起來,將形成一個可與矽谷匹敵的國際科技和創新區域,「大灣區計劃」是要促進協作和一體化,而擁有國際金融和商業環境的香港,將能充分發揮它做為門戶的優勢。于常海也建議,臺灣不應忽視中國的市場,特別是大灣區民眾重視保健,有強大的健康預防市場需求,特別適合臺灣食品生技以及保健素材開發廠商,應即早利用香港自由經濟體的資源,做為跳板、佈局大灣區市場。
去年以來,香港政府積極投入大量資金,設立各種專案資金補助措施,以推動生物科技;又成立了「頂尖人才通行計劃和吸引戰略企業辦公室」(OASES),吸引國際人才和企業。
港府同時致力完善法規,有香港FDA之稱的「香港藥物及醫療器械監督管理中心」籌備辦公室,也在今年(2024)6月正式掛牌,目標是建立「第一層審批」的醫藥及器械註冊機構,加速香港新藥開發和臨床試驗的產業發展,吸引國際生技醫藥企業,讓香港成為國際醫療創新的樞紐。
「政府積極吸引國際投資者,希望帶來亞洲生物科技產業的改革。而我們的目標是要讓BIOHK成為國際年度生物科技會展活動之一,促進大灣區成為活躍的生物科技研究及創新中心。」于常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