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Nature method》期刊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一篇社論,公佈了2017年生命科學領域最有潛力的「年度技術」。
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它既不是榮膺諾貝爾化學獎的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也不是紅遍大江南北的CRISPR,而是「名不見經傳」的類器官(organoids)。
而就在社論發表後不久,來自英國倫敦癌症研究所(The Institute of Cancer Research,ICR)Nicola Valeri就在《Science》上發表了最新研究,給了類器官一記完美助攻。
Nicola Valeri帶領的研究團隊,過對71名已經出現轉移並且經歷了多種治療方案的晚期結腸癌和胃食道癌患者進行臨床實驗。首次證明,類器官可以準確預測抗癌藥物對患者的療效。
具體來說,如果一種抗癌藥物對於該患者的腫瘤類器官無效,那麼這種藥物100%對於該患者無效。反過來,如果一種藥物對於該患者的腫瘤類器官有效,那麼這種藥物有近90%的可能性對於該患者是有效的。
對此,英國癌症研究院首席臨床醫師Charles Swanton表示:「對於醫生來說,一般很難準確快速預測化療對於單個癌症患者的治療效果,而這種新方法甚至可以幫助我們準確預測靶向治療的效果。」
近年來,許多科學家陸續發現,透過將不同組織來源的幹細胞,放入3D培養基中,小心地調整培養刺激方案,可以製造出多種與人類器官,如眼睛、腸、肝、腎、胰腺、前列腺、肺、胃等類似的3D細胞團。
這些細胞結構雖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類器官,但能在結構和功能上類比真實器官。尤其,在人類器官發育研究、疾病機制研究、藥物篩選和器官修復材料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因此,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