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邀請BTC委員,曾任臺大醫學院院長、臺大校長的中央研究院(簡稱中研院)院士楊泮池,分享他對於近年BTC熱門議題——「精準大健康」的看法、政府將如何透過「健康大數據永續平台計畫」促進精準健康產業發展,以及他對法規、政策如何進而影響生科人才培育的高見。
楊泮池首先提出近年BTC中力倡的「精準健康」產業概念,是期望在基因定序等生醫技術已成熟的現在,能將過去較狹隘的「精準醫學」概念,進一步擴展到健康促進、預防醫學的領域。
「我們期望讓人們在還健康時,就能以科技協助疾病預防、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楊泮池說。
楊泮池進一步說明,在精準健康中,我們更期盼達到「全齡健康」的目標,尤其對於65~75這些「初老」的長輩,能讓他們活得更健康、不需成為被長照的對象。
他強調,「在臺灣快速高齡化的社會下,推動全齡健康,特別是讓高齡長輩們更健康,是減輕勞動人口負擔、提高整體社會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大重點。」
他以糖尿病為例,目前科學上已發現許多與糖尿病風險增加相關的基因特徵,因此,若在年輕時檢測出某人未來可能患病,便及早透過飲食、運動控制,或許就能讓他延後十年發病、用藥,這樣就能延緩發生併發症、需要人照護情況,有效減少醫療資源浪費,降低照顧的人力負擔,且讓他活得更健康,可以繼續貢獻社會。
楊泮池表示,今年初,政府宣布由科技部、衛福部、經濟部三部會合作執行的四年計畫——「健康大數據永續平台計畫」,就是推行精準健康概念的作為之一。
該計劃大致分為「建構精準健康大數據」與「健康大數據之轉譯研究及產業應用」兩大部分。透過國內既有、世界頂尖的健保資料庫等數據,將包括:病人的資訊、生活型態、飲食、疾病變化等,再建構起大數據,讓產、官、學、研單位都能利用,這樣就能給予智慧醫療和精準健康領域更多發展空間。
不過,要促進產業發展,楊泮池認為,「國內法規的『彈性』還有許多改善空間。」
「全球變遷快速,加上近年新冠疫情助長,各種變動都非常迅速,所以法規必須要能更機動、更有彈性地調整;若沒有法規引導,產業也相對發展得慢。」楊泮池說。
此外,在教育界深耕已久的楊泮池也表示,國內生技人才相對短缺,也與法規和制度面息息相關。
楊泮池表示,近年雖教育部、科技部等單位,都已提供碩、博士生更優待的獎學金、補助制度,然而,若產業鏈不完整,學生畢業後還是得面臨失業問題。
楊泮池直指:「縮短學用落差、讓學生看到畢業後的出路,這才是解決人才荒的最好辦法。」
他也舉以色列為例說,「學校鼓勵教授往產業發展,學術成果也能快速衍生(spin-off)到產業界,這樣的生態才會讓學生看到生命科學的未來。」
(採訪整理/巫芝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