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醫學大學副校長吳麥斯致詞表示,去(2021)年11月17日,健保署公告了最新的一次藥價調整,共計調降6,564項與調升81項,平均降幅為4.1%,相較於近兩年的平均調幅來得較大,又以常見治療心血管用藥調降最多、憂鬱症用藥降幅最大,將影響民眾用藥與醫師開藥習慣,衝擊醫藥界的發展。
收載後「臨床數據分析」 牽動健保藥品支付政策變化
徐之昇表示,對於健保藥物政策來說,藥物的價值不只是臨床價值,還要考量到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特別是國外引進的藥物,必須使用本土性資料幫助價值評估,也強調臨床數據分析及跨院數據聯盟的重要。
他以肺癌TKI標靶新藥、SGLT2i降血糖新藥的收載效益,肺癌標靶藥物、骨鬆藥物放寬給付條件研究,以及藥價調整政策對藥物利用影響的研究為例,說明健保政策變化的影響評估。
徐之昇也表示,健保藥品的給付規範,是一套動態的參考機制,除了國內的臨床處方困境,還要加上國際藥物可及性與可近性、臨床治療指引,最新臨床試驗結果、觀察性實證結果和經濟分析結果。
與談人醫藥品查驗中心(CDE)副執行長林首愈,也說明CDE近年來在醫療科技評估(HTA)上,強化藥物收載決策透明化、加強病友代表及意見蒐集,也回顧了國內提早上市的免疫癌症藥物(IO drugs),在後續利用臨床數據分析及參考各國制度,最後在2019年將IO藥給付限定於8種癌症、總支出在8億元以下的決策過程。
主持人北醫大總顧問何弘能也補充,標靶藥物必須配合妥善的基因檢測,因此《特管辦法》在實驗室自行研發檢驗技術(LDTS)的發展值得關注。
北醫大數據處臨床數據中心主任徐之昇(中)、總顧問何弘能(左)、醫藥品查驗中心(CDE)副執行長林首愈。(攝影/羅翊方)
「部分負擔」已上路 高價藥「差額負擔」仍爭議
王宗曦表示,健保目前在藥品、檢驗檢查和急診方面,已設立小額的「部分負擔」制度,來提升民眾的費用意識,促進落實分級醫療與轉診。
然而,難以列入健保給付的品項,健保署在2010年二代健保的修法過程中,提出由民眾自行負擔剩餘差額的「差額負擔」,結果藥品方面因爭議過大,最後僅醫療器材(特殊材料)通過。2015年健保署提出藥品差額負擔試辦計畫,再度引發爭議,最後決定持續搜集各界意見而停止。
支持藥品差額負擔者認為,如此可以給民眾更多用藥的選擇權,也促進生技產業發展;反對者認為,醫療執行端會出現亂象、民眾的支出更多、藥廠不願降價等,引進新藥方面可從每年健保總額協商著手即可。
與談人北醫大醫療暨生物科技法律所教授何建志表示,藥品差額負擔除了增加選擇權、藥品可近性,也能增加該藥品的真實世界數據(RWD),並由人民和政府共同分擔藥品的財務與品質風險,這種分散式決策會優於集中式決策(如臺灣由健保署壟斷),若該藥品效果良好,未來有機會納入全額給付。
主持人北醫大衛生福利政策中心副主任李崇僖表示,健保是社會互助的系統,要掌握足夠資訊以支持更理性的決策。
衛福部健保署企劃組組長王宗曦(中)、北醫大衛生福利政策中心副主任李崇僖(左)、醫療暨生物科技法律所教授何建志(右)。(攝影/羅翊方)
「藥價調查」政策助健保平衡支出 調幅差異確保新藥引入
陳尚斌說明,藥價調查是健保制度同時控制財務成長和有效支出的工具之一。健保依據法令要求所有藥商和醫院採購者蒐集每一筆資料,由健保署統籌全母體調查分析,藉此得出銷售價格的分布曲線,決定藥價是否需要調整,也建立未申報或不實申報處理方式;此外,導入藥品費用支出目標制(DET)後,可針對新支付價格再進一步微調。
陳尚斌表示,醫事機構不斷議價、市場持續變動,藥品有利潤,價格才有機會下降。不過,藥價調整架構對各分類藥品的調整條件和調幅不同,其中以第一大類的專利期內藥品最為優惠,目的就是確保新藥持續的引入和保護,大部分的調幅會落在第三大類上,包括逾專利期5年以上或收載未滿15年的3A類,以及收載超過15年的3B類。
不過,與談人理律法律事務所初級合夥人莊郁沁指出,雖然2013年後藥價法源依據有所改善,但相較於衛福部健保署、醫療機構和民眾的三角關係,藥商/醫材商身為利害關係人,在法律結構上的保障較不明確,例如藥品給付協議(MEA)的透明度,仍有改善空間。
主持人北醫大公共衛生學院院長陳怡樺也提醒,臺灣面臨超高齡社會和少子化雙重挑戰,健保制度、財務和發展極需重視,資源分配規劃的方式可以再加以檢討。
藥師公會全聯會諮詢顧問陳尚斌(中)、北醫大公共衛生學院院長陳怡樺(左)、理律法律事務所初級合夥人莊郁沁(右)。(攝影/羅翊方)
預防醫學提升群體健康 從根本降低醫療支出
最後,臺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提出從源頭以「預防醫學」減少醫療照護費用,打造未來醫療生態系的概念。他表示,臺灣人口快速老化,醫療照護人力、醫療費用財源卻不斷縮減。
「一直把有限資源投注在疾病治療和失能照護上不是長久之道,讓整體人群變得更健康,資源投注在健康時或疾病早期會更有效益。」邱瀚模說。
他也舉臺大醫院吳明賢院長團隊過去的研究,落實到馬祖的胃癌防治上為例說明,過去馬祖地區實施胃視鏡篩檢未見效果,直到發現根本原因、實施幽門桿菌篩檢與滅菌策略後,成功將胃癌發生率下降53%,使當地胃腸科的看診需求獲得紓解,也減少了醫療支出。
論壇壓軸綜合討論合影。左起:北醫大醫療暨生物科技法律研究所何建志教授、理律法律事務所初級合夥人莊郁沁、北醫大衛生福利政策中心陳再晉主任、副主任李崇僖、臺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攝影/羅翊方)
(報導 / 吳培安、劉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