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化、預防醫學驅動 未來醫療保健加速往「以人為中心」前進
默克集團全球首席科技長Laura Matz,透過分享「生物融合」(Bioconvergence) 這項革命性的跨領域創新趨勢,說明生物醫學如何結合數位科技與高效能運算技術,開創生醫產業的嶄新里程碑。
Matz表示,所謂的生物融合,是透過跨領域創新結合數位科技、材料科技和生物科技等多種學科,來加速生技醫藥的研究效率與速度,實現以病人為中心的個人化精準醫療大未來。她舉例,數位化能力與運算能力的進步,能更有效地處理實驗、臨床和真實世界數據,與不同資料庫整合,就能為不同患者個別打造出最佳的治療方式。
在生物融合領域,默克目前專注於發展三大關鍵技術,分別是:類神經網路型態運算技術(Neuromorphic Computing)、數位分身(Digital Twins)科技以及轉譯醫學(Translational Medicine)。
IQVIA全球製藥策略副總裁Graham Lewis於其演講中表示,他認為2023年新冠肺炎(COVID-19)將與流感同樣歸類為地方流行病,這將使醫療保健與製藥業出現「新常態」。
Lewis指出,2021年前25大藥廠,貢獻全球製藥業43%的成長,雖然表現不錯,但也面臨許多挑戰,包含藥物專利過期,新藥成功上市的成本愈來愈高,預期未來5年製藥業的成長會較為疲軟。他也表示,保險公司等醫藥付款者(payers),將在選擇藥物時要求更嚴格的實證基礎,這也將影響製藥業的成長。
德國資誠合夥人暨歐洲製藥、生命科學負責人Thomas Solbach則指出,未來的醫療保健將在個人化、預防醫學發展的推動之下,從「以病人為中心」轉為「以人為中心」導向。
Solbach也強調,目前從飲食、教育等日常生活已看到此趨勢,但最重要的是,未來要發展成大家可負擔的醫療保健,還需要從主管機關、產業界一起來推廣。
四大趨勢看點:藥品供應鏈、臨床試驗優化、半導體生醫應用、基因體大數據
全球BIO政策長、副法律顧問John Murphy針對全球供應鏈的政策考量分享。他表示,藥品的營業額已從2000年的1,130億美元,成長到2019年的6,290億美元,近幾年美國FDA公告,有115種藥品出現供應短少問題,這類短缺與原料供應有關。
面對新冠疫情下供應鏈的挑戰,美國政府與主管機關支持、補助民間製藥業研究,快速開發出疫苗、藥物,使得目前疫苗並未出現供應問題。不過Murphy也指出,面對下一次疫情,包括可能流行的猴痘病毒,全球供應鏈是否保有韌性,還需要各國做單邊或多邊的協議來維繫。
Syneos Health亞太地區負責人與總經理Ken J. Lee表示,疫情凸顯永續加速臨床開發的重要性。他指出,加速臨床開發的方法,包括以平台型(platform)試驗與合成資料(synthetic data)等方式進行創新的臨床研究設計,善用真實世界數據(real-world data, RWD)改善傳統隨機對照試驗的不足,並以遠距監測工具去中心化地安排受試者參與試驗,以及建立多元的夥伴關係、委外服務等,讓整個系統更有彈性。
歐洲規模最大綜合性半導體研究機構imec研發副總裁Paru Deshpande,則分享當生技和半導體產業能夠產生哪些合作機會。他表示,晶片科技可應用在許多領域,近年imec也透過奈米晶片技術,投身於醫療產業的應用。
Deshpande也列舉數個具體實例,包括:透過晶片解決基因體分析的大數據儲存挑戰、以奈米光子電路(optrode)開發新式的單晶片神經探針為腦部疾病帶來創新療法、針對腸胃道開發的微型感測器(sensor)以了解病患腸胃道變化、研發透過氣溶膠檢測判斷新冠病毒的傳染力等。
Genomics England執行長Chris Wigley表示,自2018年英國達成國民保健署(NHS)的10萬人基因體定序計畫里程碑以來,透過整合學術研究、科技公司與醫療體系,持續進行基因體研究,以及癌症、罕見疾病的臨床醫學應用開發。
此外,Genomics England也運作一個擁有超過53 PB臨床與研究數據的平台,在保護患者的安全性和隱私性的同時,開放國際學術研究合作。Wigley指出,Genomics England接下來將致力於提高數據的多樣性、以新定序科技促進癌症研究與治療,以及篩查新生兒的罕見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