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BIO Asia-Taiwan亞洲生技大會》

Special Forum:ICT+BIO綻放火花 打造精準健康大未來

撰文記者 劉馨香
日期2022-07-30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攝影:劉淇暄
昨(29)日,2022 BIO Asia-Taiwan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Taiwan 2022)第三日論壇中,壓軸論壇為「當ICT遇見生技」特別論壇,邀請廣達集團董事長林百里、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生技醫藥研發數位健康負責人Matthew Bonam、亞馬遜雲端運算服務(AWS)生命科學與基因體學產業總監Chang Yu,以及比利時微電子研究中心(Imec)的生命科學技術部研究員Pol Van Dorpe,暢談生醫與資通訊(BIO+ICT)的結合,為精準醫療與數位健康產業。
 
台灣精準醫療產業協會(PMIA)理事長李鍾熙,以及台灣數位健康產業發展協會創會理事長陳良基皆在開幕致詞中表示,臺灣以運算力的優勢實現了數位日常生活,由ICT產業衍生的成果,例如生物感測器和人工智慧(AI)也能為生技醫療創造新的價值。

台灣數位健康產業發展協會創會理事長陳良基。(攝影/劉淇暄。)
 

林百里:元宇宙時代不可或缺的智慧醫療關鍵科技

 
廣達集團創辦人總經理林百里於其演講中,列舉了數位分生(Digital Twins)、擴增實境手術(XR Surgeries)案例,描繪元宇宙時代(Metaverse)的智慧醫療科技願景。
 
例如,透過法德利科技達梭系統(Dassault System)開發的「活心計畫」,有機會透過存在於電腦中的模擬數位心臟,進行心血管相關醫材的開發與驗證。該計畫也已經和美國FDA簽下法規科學研究的五年合作;Osso VR開發的模擬手術系統,以VR裝置系統輔助外科醫師模擬進行手術,相較於傳統方式,在醫師手術表現分數上展現出230%驚人的改善率。
 
林百里也介紹廣達研發的「QOCA」智慧醫療解方,能夠透過AI醫療決策支持系統(AIM)、AI遠距醫療平台(ATM)、AI遠距健康平台(APC),以雲端鏈結醫院與患者,並透過密集的研究與臨床合作關係,帶頭建構臺灣的智慧醫療生態系。
 

Matthew Bonam:AZ開發Unify遠距醫療系統 大幅改善臨床試驗效率

 
阿斯特捷利康(AZ)生技醫藥研發數位健康負責人Matthew Bonam,介紹了AZ採用全球超過550名患者、300名醫療照護提供者、150個臨床研究單位的意見,共同開發出的數位患者系統「Unify」,作為臨床試驗支持解方。
 
Bonam預估,在遠距醫療的推動下,臨床試驗所需的數據,高達70%都可由臨床試驗受試者在家自行蒐集,以提供給臨床試驗發起者。目前Unify已經在28國使用、有42種語言可選擇,並獲得患者和醫療機構的肯定。他也估計,透過Unify可以讓臨床試驗時程加速20%~30%,省下20%~40%的花費,同時增加受試者的參與度,改善臨床試驗的執行成效。


Chang Yu:醫材/患者互聯網需求增 AWS助創新開發

 
亞馬遜雲端運算服務(AWS)生命科學與基因體學產業總監Chang Yu,以「數位化時代無處不在的智慧醫療」為主題分享。他指出,健康照護的趨勢已從大醫院轉移至小診所和居家照護,對於建構醫療器材與患者的互聯網、遠距醫療,以及去中心化的臨床試驗,其需求都愈來愈高。
 
Chang Yu表示AWS提供人工智慧、雲端、物聯網等技術服務,並擁有生命科學領域的專業人才、遍布全球的夥伴關係,能協助開發創新解決方案。
 
他舉例,AWS推出醫療文字的自然語言處理服務「Amazon Comprehend Medical」,能讀取與整理大量的臨床資訊,節省醫療人員的時間,以及開發出能夠連線至雲端的便攜式心臟去顫器,以遠端監測設備運作是否正常等。
 

Pol Van Dorpe:半導體整合微型光電元件 基因體、蛋白質體定序都靠它

 
歐洲規模最大綜合性半導體研究機構——比利時微電子研究中心(Imec)生命科學技術部研究員Pol Van Dorpe,則介紹以矽平台整合生物分子感測器的技術。他表示,直到今年,科學家才完成完整版的人類基因體定序,這是有賴第三代長片段基因定序科技的成果。
 
其中,Pacific Biosciences公司便是與Imec合作,以半導體工藝整合微小的光學元件與微流道至晶片中,開發出奈米孔槽(zero-mode waveguides, ZMW)的生物光學晶片。
 
Pol Van Dorpe表示,以微型的光學和電學元件構成的半導體生物感測器,還具有靈敏度、穩定性、低功耗,以及大規模生產時降低成本等優點。他進一步表示,蛋白質體是非常複雜和高度動態的,每秒可能有數十億個分子的變化,要實現蛋白質體定序也將有賴於半導體科技,以積體光學(integrated photonics)進行高密度螢光感測,以及整合電子元件進行高通量的單分子偵測。
 
而在會後綜合座談中,也邀請到中研院院士楊泮池、台睿生技董事長林羣一同參與。
 
楊泮池表示,政府正透過法規框架的鬆綁和制定、《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的獎勵措施、設立產品開發諮詢單位和多項國家型計劃推動生技醫療發展;在BIO+ICT上,也有華碩、宏碁、雲象科技、Deep01、長佳智能、上頂醫學、鉅怡智慧、聿信醫療、臺大醫院TaiCAD-Net團隊和MeDA團隊、北醫DeepRad.AI團隊、成大ALVAS團隊等,皆在數位醫療及AI科技上取得優秀成果。
 
本身也是一名資深專業經理人的林羣也坦言,相較於半導體產業,生技新創的募資確實是很大的挑戰,「規模」(scale)和「團結」(incorporation)是臺灣生技產業可以繼續努力的面向;他也提醒,生技產業的長期發展需要不斷培育人才,期盼有更多20~40歲的產業人才,投入科學、工程的研究和進修。
 
(報導/劉馨香、吳培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