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8)日,生物技術開發中心(DCB)、法瑪法律事務所共同主辦的「2023經濟趨勢與生技論壇」,邀請國內多位重量級專家:日本野村綜合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辜朝明、美國圖策智能科技公司(Graphen)創辦人林清詠、台灣證券交易所總經理簡立忠、中華開發資本大健康事業群總負責人何俊輝齊聚,一同探討國際經濟趨勢對台灣影響、轉型契機。
國發基金主委龔明鑫致詞表示,面對台灣未來經濟展望,今年仍可維持1.5%成長,估計明年成長率可回到3%,在生技醫藥方面,2022年全球生技醫藥投資衰退嚴重,但台灣卻逆向成長,達到200億台幣,比2021年成長25%,顯示大家仍看好生技產業的發展。
他指出,目前台灣約有214家上市上櫃生技醫藥公司,市值達1.2~1.5兆台幣,但產值僅7000億台幣,應盡快把產值拉上,他也提到政府在修正生技醫藥發展條例後,國內資本市場開始活絡,促使CDMO的投資增加,國發基金也加大投資生技產業,創新板、創櫃板家數也有所成長等,都是很好的現象,未來再持續努力,相信產值破兆只是呎尺之遙。
生物技術開發中心董事長涂醒哲則表示,生技產業不但關係國家經濟發展,也是國家安全的一環,怎麼讓生技變成國家發展命脈之一,走向國際化,還需要民間與政府共同的努力,近期他也整理生技產業發展的關鍵「13579密碼」,其中建議包括,將生技產業發展政策委員會,拉高至副總統層級來統籌外,也可增加更多類似BTC的會議,並活絡民間資金等。
他也表示,明年生技中心將滿40周年,近期生技中心也在計畫組織再造,未來生技中心也將轉為BD重於RD,以輔助台灣更多的RD團隊,讓研發加速進入臨床變產品。
辜朝明:台灣經濟進入競逐期 支持「創新」產業極重要
辜朝明表示,台灣經濟已從快速成長的「黃金時代」(golden era)進入「競逐時代」(pursued era),此時產業上的「創新」極度重要,需鼓勵資金湧入新創,才能幫助經濟持續成長。
辜朝明也分析,以2020年至現在,台灣、日本、歐洲、美國、英國的銀行放款曲線圖表示,三年來台灣經濟成長狀況仍屬健康,相較於美國在2020年下半年大減銀行放款、2021年中才重新崛起、歐洲與英國去年10月來銀行放款明顯衰退,台灣近三年來皆呈持續成長狀態。
他勉勵與美國同樣擁有移民社會的台灣,由於沒有太多傳統的包袱,創新商模或快速調適法規、稅法等可非常快速,若我們能建立這樣的生態系,相信台灣也能夠仿效美國的成功。
林清詠:盼AI成2023台灣生技產業重要轉捩點
林清詠分享,Graphen於2017年成立於紐約,目前在台北、香港、北京、以及新加坡都設有分公司,提供各行各業AI解決方案,近幾年AI在輔助藥廠開發上,隨著科技的進步與商模的成型,也產生了極大的變化。
Graphen在疫情期間利用AI分析3000多萬個新冠病毒序列,精準地預測到病毒突變熱點的結構變化,在幾次關鍵的病毒變異前,已向世界發出警訊,Graphen在醫藥產業上也抓緊機會,目前也開發一系列未來藥物設計、開發與製造的AI工具。
不過他認為,產業發展不能只有自己好,怎麼讓生態系活絡並帶動經濟成長,重要要素不外乎資金、人才、技術,他也期望Graphen的技術與工具,能成為幫助台灣生技產業發展的重要轉捩點。
證交所放寬創新版規定、將加強生技投資人保護機制
台灣證券交易所總經理簡立忠 (攝影/巫芝岳)
針對目的為加速新創上市籌資的創新版,台灣證券交易所總經理簡立忠表示,今年8月證交所董事會通過鬆綁創新版的規定,並在9月5日公告調整實施,調整包括:提高IPO公開銷售比例、放寬合格投資人資格條件、調整漲跌幅限制等等。
他也表示,今年證交所的三大主軸為「精進創新版、新增產業分類、強化生技產業」。
簡立忠指出,根據證交所統計,國內1990~2022年間,電子產業展佔比從2%成長到58%,且目前其中半導體佔了四成。在電子業的利基下,證交所也將發展生技產業作為今年重要的績效指標,並訂下「三年內生技產業市值占比達2%」的目標。
簡立忠也強調,推動生技發展的同時,需兼顧投資人的權益。由於生技產業發展期較長、知識較為艱深、新藥開發的風險較高,因此強調資訊揭露需更完整,包括公開說明書揭露內容、新藥研發重大訊息管理等需更加強,此外也需強化市場宣導,例如增加法說會辦理頻率、舉辦給投資人的生技講座等,落實投資人保護機制。
地緣政治牽動經濟 生醫發展仍看漲
論壇最後,多位專家齊聚並由生技中心副執行長黃千岳擔任主持,針對近幾年地緣政治變化對台灣經濟影響進一步探討。
多位專家齊聚針對近幾年地緣政治變化對台灣經濟影響進一步探討。(攝影/巫芝岳)
辜朝明表示,近年不論是中美關係變化或是俄烏戰爭爆發等,都讓各國意識到國安問題對公司直接帶來的衝擊,然而這些問題在事件未爆發前常常被忽略。例如俄烏戰爭前,不會有人特別在意來自俄羅斯的資金,或供應鏈中包含俄國公司,但一旦戰爭爆發,這些合作關聯都可能成為問題。
簡立忠則表示,在近年國際局勢變動的情況下,以證交所身為資本市場平台的角度來看,台灣產業的韌性相當可嘉,像是中美貿易摩擦出現,台商便默默將生產廠移至東南亞,以降低衝擊。但疫情開放後,他們也常遇到外資詢問台海風險、產業如何應對等問題;證交所也積極向外溝通,以鞏固其對台灣資本市場的信任度。
林清詠表示,以科學家角度來看,過去他的經驗中,包括金融、汽車、網路資安等,這些產業領域都會因為地緣或時代發展而改變,但不管任何國家,每個人都會面臨生老病死,即使藥物開發是高風險的事,但整體來說其投資報酬跟價值在幾未來都會持續成長。
涂醒哲則表示,疫情這幾年美國在投資或併購交易中都有所減少,台灣這幾年反而不斷上升,顯示台灣具有一定韌性,他認為台灣在生技產業投資中不是沒有錢,只是信心不足,此外相較國外,台灣投資人對風險承擔的心態也不太一樣。對未來如何超英趕美?他建議應該做更多的投資教育、風險分攤、善用AI工具等,才有機會彎道超車。
何俊輝表示,一般產業是nice-to-have,生技產業多是must-have,中華開發為了加速國內生技產業發展,現在也建立精準內部生態系,可協助介接資本市場,讓投資人與公司找到彼此。
(報導/彭梓涵、巫芝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