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子刊:社會性別也影響腦神經?! 專家建議大腦研究納入社會性別

撰文實習記者 林庭語
日期2024-07-15
《Science》子刊:社會性別也影響腦神經?! 專家建議大腦研究納入社會性別(圖片來源:網路)
近(12)日,美國范斯坦醫學研究所(Feinstein Institutes for Medical Research)的Elvisha Dhamala團隊發現,「生理性別」(sex)與「社會性別」(gender)都與大腦內在功能連結有關,但功能有所不同,並建議神經科學家應該在進行生物醫學研究時,額外考慮生理性別及社會性別。這項研究論文發表於《Science Advances》。

生理性別,意即出生時被指定的性別(sex assignment at birth),指人在解剖學、生理學、遺傳學及激素的綜合特徵下代表的性別。社會性別則是指人在主觀意識、行為及處事態度上展現出的性別。在過去的研究中發現出生時指定為男性(AMAB)的人過動症比例較高,出生時指定為女性(AFAB)的人容易有焦慮症狀,但目前並沒有研究能解釋這些差異是受到生理性別或社會性別所影響。

Elvisha的團隊在此研究中,共招募4757位美國9-10歲的孩童進行研究,一共2315名AFAB、2442名AMAB。研究團隊對參與的孩童進行一種名為「ABCD」的青少年大腦認知發展研究,研究項目包含青少年行為、發展程度、精神評估及神經影像測量。

研究過程中進行長達一年的隨訪,向孩童進行問卷調查,詢問關於性別感受、性別表達和性別滿意度相關的四個問題,例如他們是否對自己出生時的性別感到滿意。此外,由於孩童或許還未對自己的性別認同有成熟的認知,研究團隊也向參與者的父母詢問孩子們的某些行為或是否對性別有不安的跡象,例如AMAB的孩子是否會模仿電視中的女性、或AFAB的孩子是否表達長大後想成為男性。研究團隊將這兩份數據整理為孩童的性別自我報告及父母觀察報告作為參與者社會性別的判定。

神經影像方面,ABCD研究利用功能性核磁共振造影(fMRI)技術,為參與者進行一系列與記憶、情緒處理相關的神經認知測試,以了解腦區間的互動,Elvisha團隊將這些影像數據輸入機器學習演算法,測試數據演算是否能預測孩童的生理、社會性別。

研究結果顯示,數據演算模型能準確預測參與者的生理性別,但他們在預測社會性別方面卻遇到困難。他們無法預測孩童的性別自我報告,但確實能辨識出一些與父母觀察報告一致的大腦活動模式。而在神經活動方面,發現社會性別相關的腦神經網絡與生理性別並不相同。他們發現生理性別與感覺處理、運動控制神經較為相關;社會性別則多涉到認知能力,例如注意力、社會認知及情緒管理,其相關的神經分布在整個大腦中。

Dhamala指出,這並非表示男性與女性天生就有不同的大腦,致使不同的行為模式。她解釋,這份研究並沒有闡明任何因果關係,性別對大腦的影響也可能是社會環境因素所造成的。

但Dhamala認為,這份研究表示神經科學家應該在進行生物醫學研究時額外考慮生理性別及社會性別。Semel Institute的神經科學及生物行為學教授Lucina Uddin表示,僅將研究參與者按生理性別分類可能會使研究人員忽略其他變數對人類健康及行為的影響,例如社會性別。生理性別及社會性別以不同方式影響大腦的這項事實,可能會改變科學研究的方式。

在圖賓根大學(University of Tubingen)、奧斯陸大學(University of Oslo)同時任職的神經科學家Tobias Kaufmann則提出質疑的聲音,他指出這項研究只包含青少年的研究,而青少年正處於生理性別及社會性別可能發生變化的年紀。此外,不同文化間的性別規範也大不相同,不能只以美國人所參與的研究反應全世界的人。

參考資料:
1.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brain-imaging-study-children-shows-sex-and-gender-operate-different-networks-brain
2.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dn4202

(編譯/實習記者 林庭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