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A第二天論壇》私募資金募集將成全球生醫投資新勢力<br />金管會副主委鄭貞茂:政府願做橋樑,改善法規與基礎環境、接軌國際

撰文記者 王柏豪
日期2018-07-19
圖片來源:本刊資料中心

今(19)日上午登場的亞洲生技商機高峰論壇(BioBusiness Asia Conference, BBA)主題即鎖定全球生醫產業的資本探討,邀請維梧資本合夥人馬海怡、Bio創投合夥人徐顯之(Hingge Hsu),泉創資本董事總經理巫薈,以及美時製藥董事長林群,深入探討全球生技醫藥新創投資趨勢,並透過全球視野對臺灣生醫企業的募資提供建言,引起與會人士共鳴,會後小組討論(Panel Discussion)熱烈。

近年生技製藥產業的動向年年都成為資本市場的話題焦點,然而,臺灣投資人對於生醫股總有莫名害怕的洗三溫暖情愫。生醫製藥是全球化產業,是一場長期的接力賽跑,需要龐大的資金、優秀人才以及長時間的等待,對於資金的提供者應該也是棒棒相接、更多元。

四位專家講者一致認為,臺灣發展生技產業的潛力仍大,並強調外資、尤其是私募股權資金(PE)與來自中國市場資金並不是洪水猛獸,不應排拒在外,建議臺灣主管機關與投資人應重新建立投資思維,師法國際經驗,借力使力,對臺灣的生技產業將有長線與正面的幫助。

馬海怡博士首先指出,在美國有高達近8,000家的企業是由私募股權資本持有與營運,並以近期英國私募股權公司CVC Capital斥資約34.89億美元買下義大利Recordati家族藥廠51%股權為例,突顯時至今日私募股權資金已是不可忽視的一股投資力量,它可以協助企業重新做市場定位與價值重整,得到新資金以延續營運成長。

馬海怡也認為,由於臺灣生技股的評價幾乎比美國還高,如果是國際私募資金要來臺灣投資,勢必會做跨國市場比較,則臺灣沒有比較便宜,因此,呼籲臺灣應該要引導設立本土化的私募股權資金。

美時董事長林群則強調私募股權資金不是秃鷹,如同指數型基金般,就是一種投資資金的屬性,也很難區分資金是來自那一個國家,希望能扭轉臺灣投資大眾的傳統觀感。他並提出三個觀點認為,私募股權資金反而更能成為生技企業的資本好夥伴。第一、私募股權資金是長期投資客,持股通常5-9年,是穩定資本供應的力量;第二、私募股權資金的產業顧問團都是來自世界各地的產業精英,可以提供企業擬定布局策略、提升獲利,雙方其實有共同目標;第三、私募股權資金的資本供應有彈性,對中小企業有利,不若創投,通常較偏好投大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