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花蓮縣府與盛弘醫藥簽MOU 委託購買65萬劑新冠疫苗
昨(2)日,花蓮縣政府與敏盛醫療集團盛弘醫藥股份有限公司簽訂MOU,委託購買代理專案進口65萬劑新冠疫苗,經WHO認可之四種疫苗:嬌生(J&J)、Moderna、阿斯特捷利康(AZ)、輝瑞(Pfizer)/ BioNTech。希望順利讓花蓮縣32萬民眾全部免費接種。
《臺灣》新源生技首創台灣IPR成功立案 善用「多方複審」機制 攻得國際專利之爭契機
以往,臺灣公司面對國際企業的專利圍堵戰,通常只能被動地接受專利權人提起的冗長訴訟程序及敗訴後天價的賠償,或消極地選擇放棄此產品開發。
反之,若能適時提出「多方複審」(Inter Partes Review,IPR),臺灣公司將有機會藉由挑戰其專利有效性而獲得談判籌碼,甚至奪回市場的主導權。(高士偉 /明富國際法律事務所)
《美國》疫苗接種擴大、檢測需求驟減! 亞培估2021新冠檢測銷售降25億美元
近日,亞培(Abbott)在線上會議中表示,預測其今年新冠檢測工具的銷售額約為40-45億美元,其中第二季銷售額約為11億美元。此預測比其1月底時預測65-70億美元降低不少,更有分析師預測,2022年亞培的新冠檢測收入將從35-40億美元降至3億美元,反映出整體產業將因疫苗的大量接種,而削減檢測的需求。
美國時間2日,開發軟體醫材的Cogna宣布,其用於協助早期診斷兒童自閉症的AI軟體Canvas Dx,已獲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批准。
該軟體可透過接收護理人員所填寫的調查問卷、醫師搜集的訊息,以及兒童與他互動、執行特定任務的影片,協助醫師從遠端診斷自閉症,能幫助縮短過去可能需花費數年,才能辨識出自閉症相關症狀的時間。
《美國》透明度不足 AI軟體醫材法規將趨嚴 FDA年底完成臨床決策軟體監管指南
美國時間31日,由於《Nature Medicine》期刊評論,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批准的130種醫療人工智慧(AI)設備,有126種設備僅進行回顧性研究,難以知道這些產品在臨床環境中真實的使用情況,FDA仍面臨許多問題挑戰。對此,FDA表示,預計於今年底完成臨床決策軟體指南草案,擴大對這類軟體的監管。
杜克大學健康政策中心(Duke University Margolis Center for Health Policy)數位衛生政策研究員Christina Silcoxu就建議,FDA應創建各種「標示」,如同食品的營養標示一樣,可以讓臨床醫師了解系統的功能和侷限性,提升AI軟體產品的透明度。
《美國》20年來首突破! Scynesis外陰道念珠菌感染口服藥 獲FDA批准
美國時間2日,感染藥物研發公司Scynesis宣布,其開發之外陰道念珠菌(VVC) 感染口服藥 BREXAFEMME ®(ibrexafungerp),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批准,成為該疾病治療20年來,第一個獲得批准的新型抗真菌藥物。
《加拿大》新冠患者為何缺氧?科學家:「未成熟紅血球」補償機制 反成病毒攻擊目標
新冠肺炎令人畏懼的除了無症狀傳染,還包含肺部纖維化及血氧濃度降低所造成的缺氧致死。5月11日,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University of Alberta)的研究團隊於《Stem Cell Reports》發表最新研究,揭示在缺氧患者體內,發育未成熟的紅血球會成為新冠病毒攻擊的目標、影響到全身血流和免疫系統的運作,也解開了抗發炎類固醇藥物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在新冠肺炎上的治療效果,可能和保護未成熟紅血球的機制有關。
《英國》Nature Genetics:28萬人跨種族全基因體研究 揪200項糖尿病相關基因
近日(5月31日),由英國艾希特大學(University of Exeter)領導的研究團隊,透過跨人種的大型基因體研究,統計28萬餘名未患糖尿病者的全基因體數據,找出200多項糖尿病相關特徵基因。這也是目前少數涉及跨人種的大型基因體研究,論文發表於期刊《Nature Genetics》。
《德國》德團隊發現最新肺炎免疫機制:「血小板+T細胞」為吞噬病原體、緩和發炎關鍵
近日,德國明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Münster)的醫學團隊,針對細菌性肺炎的研究發現,血小板在肺炎時白血球所引發的免疫反應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其與調節性T細胞(regulatory T cell)的結合,更是讓發炎得以緩和的關鍵。該研究5月20日發表在期刊《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