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BIO Asia Taiwan 亞洲生技大會》

Session 14: 韓、日、馬、印 生物技術助國家經濟發展

撰文編採中心
日期2021-07-24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2021亞洲生技大會第三日壓軸論壇14以「區域活動與生物經濟」為題,邀請了來自韓國、馬來西亞、日本、印度和台灣的代表分享。(圖片/亞洲生技大會提供)
昨(23)日,2021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 Taiwan)邁入第三日,壓軸論壇14以「區域活動與生物經濟」(Regional Collaboration of Bioeconomies)為題,邀請了來自韓國、馬來西亞、日本、印度和台灣的代表,探討在亞洲區內從生技製藥到工業生技、農業生技等領域,如何共創出更完善的世界經濟。

論壇嘉賓包括:來自韓國的產業經濟與貿易研究所(Korea Institute for Industrial Economics & Trade)資深研究員Youn Hee Choi、馬來西亞博特拉大學(Universiti Putra Malaysia)教授Mohd Ali Hassan、日本生物產業協會理事長暨大阪大學教授Takeshi Omasa,以及印度農業技術公司Tierra Seed Science創辦人Parthasarathi Bhattacharya。


*韓國產業經濟與貿易研究所Youn Hee Choi:
疫情增生醫製造! 韓2020上半年生醫出口額攀升26.7%


Youn Hee Choi首先分享了韓國的生技產業現況。Youn Hee Choi表示,韓國生技發展的政策史上,分別在1994、2006和2017年提出了3次國家級的生技產業政策。而韓國政府在生技研發的投資金額,也從1994年的5,400萬韓幣,提升到2019年的29.3億韓幣,年複合成長率(CAGR)達到17.4%。

Youn Hee Choi指出,韓國現為全球第二大的生物製藥生產國,製造全球60%的生物相似藥;在新冠疫情爆發後更大力推展檢測試劑和疫苗製造,其醫藥品出口金額,去(2020)年再創紀錄,2020年上半年健康產業(health industry)輸出額共9,600萬韓幣,較前一年同期成長了26.7%。

Youn Hee Choi表示,亞洲國家在發展生技產業時,「當地市場」(local market)與「國際市場」兩方需要同時思考,除了因當地市場規模不夠大外,在不信任當地市場的情況下,也不足以進入國際市場。

此外,他也認為亞洲亟需透過相互合作,來跨越非技術的屏障(non-technical barriers);除了各國在法規上需要協調外,公私合作、與資訊科技業間的協作也十分重要。


*馬來西亞博特拉大學Mohd Ali Hassan:
在地油棕發展「循環經濟」 年創205億馬幣價值


Mohd Ali Hassan介紹了馬來西亞如何利用當地盛產油棕(oli palm),經生物精煉(biorefinery)概念,發展循環經濟。

Hassan表示,馬來西亞年產約8千萬公噸的油棕果,除了榨出棕仁油(palm kernel oil)和生棕櫚油(crude palm oil)外,其纖維、果殼、榨油製程流放水(Palm Oil Mill Effluent, POME)等,過去常被直接作廢的廢棄物,其實都能進一步回收利用,製成生質能源、肥料、飼料、食物、家具、化學原料等。

Hassan指出,這些利用每年可創造205億馬幣的價值,且因為使用在地材料,也能同時維護生物多樣性、創造零排放的價值;利用方式由於技術門檻不高,因此也容易被產業接受。

隨著馬來西亞經濟成長,這些組成熱帶雨林的油棕面積正逐漸減少,Hassan認為,油棕產業必須與工業發展並存,因此發展其經濟利用非常重要。


*日本生物產業協會理事長暨大阪大學教授Takeshi Omasa:
日本期2030年成為世界先進生物生態系統社會


Takeshi Omasa 則以「日本生物製劑製造的生物生態系統 」(Bio-ecosystem for biologics manufacturing in Japan)為題分享。

Takeshi Omasa指出,20年前,化學藥是全球製藥廠的重點開發,但近10年來,生物製劑成了藥廠成長的主力,尤其是單株抗體(mAb)。單株抗體是抗體藥物中的活性藥物成分,主要是使用重組的CHO細胞生產,CHO細胞是獲得美國和歐盟GMP認證的宿主細胞,可用於治療性蛋白質生產。

他指出,日本的生物政策在去年定案,其以可持續性、循環導向社會和健康為基礎,希望到2030年能實現成為世界先進生物生態系統社會的目標,其中一個重點是成為全球和本地的生物群聚。

Takeshi Omasa也介紹了日本的研究機構,例如,日本醫學研究開發機構(AMED),其中一項計畫,專注在生產治療性蛋白和基因治療技術,用於次世代治療和診斷藥物。該計畫希望透過生物製劑的製造技術,實現個人化和預防醫療。

另外,他也指出,成立於2013年的生物製劑製造技術協會(MAB),其是非營利的技術研究協會,目前有33家公司參加,旨在開發次世代生物製劑和次世代生產技術。其中一個目標是改善上游生產蛋白質的技術和改善下游有關蛋白質分離和純化的技術。


*印度農業技術公司Tierra Seed Science:
農業科技助滿足印度糧食需求


Parthasarathi Bhattacharya分享了在糧食需求急增的印度,發展農業科技的潛力。他表示,農業目前對印度來說仍是最主要的產業,且由於人口持續增長,為滿足糧食需求,運用生物技術勢在必行。

Bhattacharya指出,像是透過生物資訊和大數據資料庫,加速育種、自動化偵測植物表型(automated phenotyping)、掃描蟲害等,都是已有所發展的技術。

此外,透過無人機影像技術,可幫助了解農地水量、播種情況、預測農作物傳染病;機器人也能用於除草、摘果、採棉花等。

他也列舉了多項未來大有潛力的技術,包括:以環境誘導作物細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來阻止蟲害、透過基因改造提供高營養價值的作物、植物肉等。Bhattacharya表示,由於印度有六成人口為素食者,因此他相當看好能讓人民易於攝取蛋白質的植物肉發展。

Bhattacharya也認為,傳統種子、化學農業公司,以及科技公司兩方,必須緊密合作、進行知識交換,才能促成這些先進技術開發。

論壇後的綜合討論,泰國生物技術產業協會(ThaiBIO)理事長Watson Ariyaphuttarat指出,現在是非常關鍵的時刻,去年,我們學習如何在危機中生存,現在則是如何學習拯救,泰國現在和其他國家都在一個新常態下學習生物技術。

遠東新世紀研發副總廖瑞芬指出,目前,如何創造環保用的低碳或負碳材料的環保議題相當重要,而開發可生物降解塑膠和回收聚酯(polyester)材料,而這需要依賴生物技術,幫助實現環保3R(Reduce、Reuse、Recycle)。

(報導/巫芝岳、劉端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