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皮膚科醫師吳育弘、張雲亭

細胞級全視域OCT輔助皮膚疾病診斷、追蹤

撰文記者 劉馨香
日期2021-12-17
細胞級全視域OCT輔助皮膚疾病診斷、追蹤 (攝影/彭梓涵)
12日,高階醫材廠商安盟生技針對「皮膚光學影像」議題,舉辦綜合性的研討會,邀請國內外多位皮膚科醫師,分享皮膚疾病在診斷與治療上,從皮膚鏡、高頻超音波、反射式共軛焦顯微鏡(RCM)到細胞級全視域式光學斷層掃描影像(CRFF-OCT)使用之臨床經驗與應用。
 
本刊於研討會中,特別專訪亞洲皮膚病理學會理事長、馬偕紀念醫院皮膚科資深主治醫師吳育弘,與發炎性疾病與乾癬專家、臺北榮總皮膚部診斷科主任張雲亭醫師,發表其對於皮膚光學影像技術之看法。

亞洲皮膚病理學會理事長、馬偕紀念醫院皮膚科資深主治醫師吳育弘。(攝影/彭梓涵)

目前臨床上已有成熟的皮膚鏡和超音波檢查。然而,皮膚鏡穿透深度淺,僅能看到皮膚表面色素和血管的變化,無法看到皮膚組織的細胞變化;超音波穿透較深,即使是高頻超音波,也只能看到組織層次,如腫瘤位置、組織質地概況或鈣化狀況等,看不到足夠的細胞細節。
 
近年國際上興起的RCM,和近一、兩年技術躍升而成形的細胞級全視域式OCT,這兩者解析度可達到細胞等級。不過, RCM只能拍橫切面,而CRFF-OCT不僅可以拍橫切面,也能拍攝縱切面,對於學習組織病理學時以縱切面為主的台灣及世界各國醫師來說,更容易判讀影像提供的資訊。
 
吳育弘認為,未來醫學中心將很有意願引進細胞級全視域式OCT協助臨床診斷。例如皮膚癌或難以判斷的皮膚病灶,目前皆需要做皮膚切片確認其性質。不過,切片需要進行麻醉及手術,且約5~7天才能得知結果,若使用細胞級全視域式OCT掃描,不僅有非侵入性的優點,也能快速了解病灶細胞及組織狀況、方便提早規劃治療方式,節省許多時間,更可協助之後連續性的追蹤。
 
美國對於「非侵入式皮膚診斷」已有成立學會, 並且此診斷方式也被保險業所認可。吳育弘預期,對於疾病種類非常多且複雜的皮膚科而言,細胞級全視域式OCT的應用將會蓬勃發展。

臺北榮總皮膚部診斷科主任張雲亭醫師(攝影/彭梓涵)

張雲亭醫師針對慢性發炎性疾病乾癬說明,其主要診斷方式為肉眼,但若肉眼甚至皮膚鏡都無法確認時,就需要皮膚切片來確認。至於追蹤方式,主要也是由臨床觀察病灶有無改善、斑塊消退的程度等,然而,有些臨床表現有可能比皮下變化來得較晚,而無法即時透過臨床表徵追蹤其療效;除了臨床觀察,少數情形則需要抽血或切片觀察細胞激素的變化,不過也非所有院所都能提供細胞激素的檢查。
 
張雲亭表示,皮膚切片的方式屬於侵入性檢查,因此,如果非侵入性的OCT檢查,可提供清楚的表皮、真皮影像,輔助判斷血管擴張、發炎細胞浸潤情形、表皮厚度變化等肉眼難以看見的細節,或許將有助於乾癬的診斷與追蹤。
 
當OCT的解析度提高至細胞等級,能提供更多客觀數據輔助醫師判讀,張雲亭對於OCT未來在皮膚科之應用,表示樂觀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