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漢達多發性硬化症新藥獲Cycle獨家經銷 授權金達5,600萬美元
漢達生技(6620)今(7)早宣布,其在美國時間3月4日,與Cycle Pharmaceuticals Ltd.,達成一項美國市場獨家授權經銷合約,將由Cycle經銷漢達的多發性硬化症505(b)(2)新藥TASCENSO ODT,授權金達5,600萬美元。
根據協議,漢達將獲最高達5,600萬美元之權利金,包含簽約金、產品開發里程金、產品銷售里程金等,且在授權市場擁有產品銷售毛利之可觀分成。
《臺灣》友霖降血脂複方新藥授權KUHNIL 進軍韓國共同開拓新市場
今(7)日,友霖生技(4166)宣布與韓國KUHNIL PHARMA簽訂合作協議,將自行開發的降血脂複方新藥上市到新市場,此次為友霖繼授權給中國大陸京新藥廠,首次進入韓國市場。
《臺灣》鼻噴、吸入劑成新冠藥物開發顯學?! 台廠昱厚鼻噴劑、合一siRNA 力拚新冠廣效、預防性投藥
近日,國內由中研院院士楊泮池、合一(4743)、中天(上海)等團隊合作,開發出一項由「小干擾RNA」(siRNA)製成的「吸入型」新冠藥物,動物實驗顯示保護力涵蓋目前99.8%的變異體;研究論文於2月8日發表於期刊《EMBO Molecular Medicine》。而國內同樣有鼻噴劑型新冠藥物開發中的昱厚生技(6709),則表示他們與衛福部桃園醫院、長庚醫院合作的二期臨床試驗,正如火如荼進行中。
《臺灣》臺灣肝癌早期治療經驗助攻南進外交 高雄長庚攜越南Cho Ray首都最大醫院簽肝癌醫療MOU
致力於肝癌治療照護的高雄長庚醫院攜手越南最大綜合醫院——大水鑊醫院(Cho Ray Hospital)簽署肝癌國際醫療合作備忘錄,正進行將肝癌防治經驗轉化為國際醫療外交的助力。
高雄長庚醫院院長王植熙指出,越南跟臺灣在肝癌防治上面對著類似的挑戰,同屬肝癌好發率高的亞洲族裔國家,也是B肝、C肝盛行之地,且擁有比臺灣更多的肝癌患者,未來在精準醫學的疾病亞型分類上是很好的臨床研究合作對象,臺灣則能提供篩檢策略和國家政策的經驗。
《臺灣》《Nature Catalysis》廖俊智團隊開創「人工固碳循環」 效率超越天然光合作用
今(7)日,中央研究院宣布,其院長廖俊智團隊,成功打造人工固碳循環,超越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且能將二氧化碳轉化為再利用的化學品。研究成果已於2月發表在著名國際期刊《Nature Catalysis》。
近(4)日,日本塩野義製藥(Shionogi)宣布,其開發中的新冠疫苗S-268019在一項206名成年人的2/3期臨床試驗中,顯示相較於輝瑞(Pfizer)/BioNTech的的新冠疫苗,達到免疫原性「不劣於」輝瑞/BNT疫苗的主要試驗終點,其安全性和耐受性也相當良好。塩野義也正在進行另外4項2/3期和3期臨床試驗中,包括一項5萬人的試驗,以及與阿斯特捷利康(AZ)疫苗進行比較、在注射兩劑莫德納(Moderna)疫苗後,作為第三劑追加劑的研究。
《美國》Grail併購案持續受阻! 歐盟未接受Illumina反壟斷補償措施
2020年傳出將以80億美元,收購癌症檢測明星公司Grail的Illumina,近日在歐盟的監管審查上持續碰壁。近(3)日,歐盟(EC)指稱,他們仍不承認Illumina的收購,並持續在進行調查中;Illumina提出的降價、允許競爭對手使用其技術的協議,「尚未說服」歐盟的反壟斷監管機構。
2月時,歐盟也剛提出警吿,可能會對Illumina處以年收入10%,相當於4億美元的罰款。
《美國》FDA拒絕Ocugen兒童新冠疫苗EUA 股價暴跌23%
美國時間4日,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宣布,拒絕批准美國生技公司Ocugen與印度生技公司Bharat Biotech的緊急使用授權(EUA)申請,該申請為兩者聯合開發的新冠(COVID-19)不活化(inactivated)疫苗COVAXIN接種於2到18歲兒童。消息一出Ocugen股價大跌23.1%。
《美國》必治妥施貴寶Opdivo/化療聯合療法 獲FDA批准侵襲性肺癌患者「術前」使用
近(5)日,必治妥施貴寶(BMS)宣布,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已擴大批准侵襲性肺癌患者,手術前以其抗癌藥物PD-1抑制劑Opdivo與化療聯用治療。
此次批准是基於一項三期研究,該研究證明與單獨化療相比,Opdivo與化療聯用,可改善切除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無事件存活(event-free survival)和病理完全反應(complete response)。
《美國》Science子刊:哈佛解腎損傷「修復失敗」機制 盼尋慢性腎病預防藥物
近(2)日,美國哈佛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以人類腎臟類器官(organoid)作為模型的一項研究,揭開腎臟經歷急性損傷後,因修復不完全而惡化為慢性腎臟病(CKD)時的重要分子機制,同時也發現了可改善此過程的藥物;並期望藉由類器官進行研究,能更有效識別藥物、減少臨床試驗的失敗率。該研究論文發表於期刊《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