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政忠以「精準健康.韌性臺灣」為題,強調今年7月科技部改制為國科會後的重大目的,是為加強上游研發到產業界間的銜接;他也分享了台灣在近六年來,全球生醫科技趨勢變動下,當今需如何掌握ICT產業利基、建立未來第二座護國神山。
吳政忠表示,全齡健康、結合生醫與ICT的「Bio-ICT」科技,雖已被倡議多年,但台灣仍須對此建立完善的產業鏈,銜接上游研發到產業界,不能只有研發,這才能讓這些技術確實落實到人們生活、讓科技做到「普惠」民眾,為台灣創造更大的價值,這也是今年7月將科技部改制為國科會的重要目標之一。
重新思考國家「韌性」的重要
他表示,過去六年來全球變化劇烈,不論2016年起中、美科技競爭帶動全球供應鏈重整,或是2019年底爆發的新冠(COVID-19)疫情,都讓各國重新思考「韌性」的重要。
2019年BTC會議時,專家就已提出精準健康的重要,疫情下,又加速了數位轉型的腳步,讓2017年起BTC倡議的人工智慧(AI)導入生醫,得以逐步實現。
吳政忠指出,台灣的半導體和ICT產業已領先全球,雖然是台灣的優勢力量,但結合醫療可以「打造第二座護國神山——生醫產業」。
他也點出台灣生醫資訊以及人體生物資料庫(BioBank)等,已打下良好的利基,台灣醫療體系優勢也是最有可能讓台灣走到世界舞台。然而,這些資料如何在符合國家基本利益、資安防護下妥善運用,仍需進一步跨部會合作。
此外,台灣人才資源豐沛,一向在國際學生能力評量(PISA)優異,但人才教育如何為產業所用,也是政府需要持續努力的目標。
打造關鍵力:應變力、免疫力、數位力
他也期待經由跨部會協作、跨域創新,以及跨產學研鏈結,期望將健康資料治理與新興醫療技術,與人工智慧、A世代半導體、資安防護等數位技術互相結合,來推動Bio-ICT的創新,進而提升台灣競爭力。
他同時指出,台灣倡議精準健康,必須從保健、預防、診斷、治療到照護串成完整的大健康產業鏈,Bio-ICT才能真正進來,同時鏈結國際。
吳政忠認為,在韌性展現方面,台灣在全球疫情嚴重的2020~2021年間,科學園區總產值從2.7兆台幣仍逐年上升到3.7兆台幣,顯示我們的產業在疫情考驗下已具有一定的韌性,然而,後疫情時代下挑戰更大,如何維繫仍是現在須努力思考的。
吳政忠因此強調,不論是健康大數據及智慧醫療、疾病防治能量、生物製造量能,或是包括細胞及基因療法的新興醫療技術,都必須建立能永續發展的韌性。
最後,他也強調,在後疫情時代,「應變力」、「免疫力」、「數位力」是生醫產業需進一步打造的關鍵能力。透過政策革新及滾動、供應鏈在地重整、跨域合作及翻轉,可建立足夠的應變力;而經由預防檢測和醫療,打造與病毒共存的免疫力;在數位力方面,虛實整合及延伸、數位運用等,也是生醫數位轉型的重點。
(報導/巫芝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