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BTC閉幕

沈榮津:盼政府跨部會整合 推動臺生醫轉型

撰文記者 巫芝岳
日期2022-09-07
沈榮津:盼政府跨部會整合 推動臺生醫轉型 (攝影/羅翊方)

今(7)日,一連三日的「2022年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會議」(2022 BTC)圓滿落幕。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特別出席閉幕典禮,回應今年委員們針對「建立生醫韌性家園」、「完善BioData永續環境」、「Bio-ICT跨域合作」三大面向,所提出的建議;BTC委員代表張鴻仁,也在總結報告中提出包括「政府將設大型CDMO公司」等重要建言。

沈榮津表示,本次BTC針對生醫韌性、BioData、Bio-ICT三大議題所提出的建言,不但是政府在生醫領域規劃政策的重要參考,也讓政府了解到該專業領域各項實務上的細部需求。

他指出,例如「發展電子病歷時,病歷可攜性、可讀性和可利用性才是要點」,也讓行政院更了解擬定電子病歷相關政策時需注意的關鍵;而在投資方面,例如提出「由政府投資設立大型CDMO公司,更能增加全民的信心」,也讓其理解到政府責無旁貸的要角。

沈榮津分享,像是這兩年新冠快篩試劑的進口,若政府能及早規劃CDMO相關作法,讓國內能有自產的產品,或許就不需在加速國外廠商快篩試劑進口耗費龐大精力。

而在針對「完善BioData永續環境」議題上,委員們提出完善醫藥治理機制、整合醫藥數據規格、建置醫療資料使用規範和機制、建立全球性的健康大數據公司等建議。

沈榮津對此表示,確實以建立健康數據公司這種「公司化」的方式,在有系統的營運下,將有望讓臺灣受全球肯定健保制度所產出的數據,能進一步被加值運用,像是開發預測疾病風險的模型,得以事先了解哪些人可能罹患慢性病等。

而對於「Bio-ICT跨域合作」,沈榮津指出,其已觀察到近年國內電子業者與醫院都積極投入此跨域發展中,以國內在電子、醫療領域的利基上,他相信臺灣在此領域深具機會,但若要在國際上具備競爭力,同時也須加緊腳步。

最後,沈榮津期望,政府整體能持續透過跨部會整合,帶動、推進臺灣生醫領域轉型。

BTC數年成果豐碩 創新科技落地為下一步關鍵

張鴻仁首先說明BTC總體觀察與建議的流程,實際上在BTC會前就會針對議題提出186條觀察及建議,經過一層一層聚焦、收斂後總結出43項建議,在於閉門會議中進行討論,凝聚共識形成BTC委員總體觀察與建議。

他也分享,BTC是一個循環,每年開完BTC後就會邀集政府單位進行總體建議分工協調會議,並在每年的第2季舉辦preBTC,進行議題的設定,從2017年的AI到2019年的Bio-ICT精準健康已逐年看到成果,今年更是思考下一步的關鍵階段。

張鴻仁總結各界專家的總體觀察,首先,翁啟惠院士提出「過去創新就是現在產業」,並特別提出,健保給付可與商業保險、差額負擔一同併行,才能讓創新生技技術落地成為產業。

廣達集團創辦人林百里也從為臺中榮總建立遠距醫療系統的經驗中分享,智慧醫療生態系統不能只是建構於醫院,必須跨出醫院,連結家庭、社區跟醫院。

國科會科技辦公室劉祖惠組主任針對落實精準健康提出三大主軸,分別從全齡健康、新興科技以及數據寶藏來著手。

張鴻仁表示,數據確實是臺灣的優勢,像是中研院副院長劉扶東提到,從Biobank的數據分析中發現到,有0.9%的臺灣人攜帶Notch3基因突變,容易引起腦中風,這項科學發現背後隱藏15億美金的華人市場,但如何從科學走到市場,這正是BTC最重視的關鍵。

默克(Merck)醫療保健事業體總經理余文慧指出,臺灣是有潛力可以成為生物融合技術(bioconvergence technology)的世界領導者,但是還有許多挑戰,例如許多生物資學資訊的收集與統合困難且費時,希望政府能有一站式的窗口可以彙整資訊。

衛生福利部劉明勳技監則分享了國家級Biobank整合平臺的良好成效,此外,7月時,衛福部宣布「醫療機構電子病歷製作及管理辦法」修正,讓電子病歷可以上雲端,並符合國際交換系統;衛福部石崇良次長也指出今年9月,將預告鬆綁醫療法人投資限制修正草案,張鴻仁強調,這將成為醫院結合產業的一大助力。

全心醫藥總裁周慧泉透過分享過去在拜耳的經驗,讓大家了解到不管是政府或是大公司,要推動生醫資通平臺是非常困難的。

張鴻仁表示,北極星藥業董事長陳鴻文出身電子業,深刻體會到電子業與生技業的差異,他建議臺灣在生物製藥方面應加大投資,積極擴充產能跟規模,同時這也是未來趨勢。

政府將設大型CDMO公司 引領產業發展

除了邀請上臺分享的講者之外,也有許多專家、委員提出重要的觀察,張鴻仁表示,這幾年生技產業在BTC協調推動下,已經在基礎建設、法令規範等方面都有可觀的進步,但仍缺臨門一腳,期望政府可以扮演更積極角色,讓其他產業如傳產、ICT等可以跨足參與生醫產業。

此外,政府也已透過國發基金參與國內創投,投資各種生技產業創新項目,已見成效,應該持續加碼;政府投資也應發揮擴大產業規模推波助瀾的功效,規模擴大後,人才培育、經營實力、技術提升等方面大都會順勢衍生,水到渠成。

張鴻仁指出,韌性是新冠疫情後政府重視的關鍵,但也提醒, 「活絡臺灣產業發展為導向」與「確保臺灣生醫韌性為目標」的 生醫發展路徑,不見得完全一致,還需慎思並建立臺灣自己的韌性產業鏈。

張鴻仁表示,要加大CDMO投資必須確認好方向,張幼翔委員提到,若要與國際競爭的是成熟產品CDMO,就要重視Capacity,而若要競爭的是先進療法,則是重視Capability,以不同的模式走向國際。目前,政府已經決定要設立大型的CDMO公司,協助產業發展,不僅具有領頭的作用,還可以激勵產業。

(報導/巫芝岳、李林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