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開講:40年矽谷創新管理實戰思維」

王崇智:企業須創新轉型 創新創業以顧客開發模式為王

撰文記者 劉馨香
日期2022-09-20
王崇智博士。(攝影/賴俊睿)
今(20)日,華淵鑑價與環球生技共同舉辦「大師開講:40年矽谷創新管理實戰思維」線上研討會,邀請到在矽谷有40年經驗的王崇智博士(Gary Wang),以「完美風暴:備戰未來」為題分享企業創新轉型與創新創業的關鍵模式。

華淵鑑價總經理陳淑琴致詞表示,現在這個時代,勤奮工作不保證能一帆風順,必須跟上市場變化,有創新思維才能長治久安。

王崇智擁有豐富的創業與投資經歷,現為銳企公司執行長、國家級加速器TAcc+創辦人,並在臺大創創學程擔任教授,多年來協助臺灣新創發展。
 

創新轉型是企業成長獲利的必然


王崇智表示,卓越的創新與商業成功相關,許多研究指出,在創新上具有領導地位的企業,成長率、獲利率和市值都較高。

甚至,企業一定要做創新轉型,否則將被時代淘汰,成為無足輕重的角色。因為,數位化造成產業界線模糊、商業模式變化快速(例如訂閱制),並講求新興未來價值、以服務為中心和商業的可持續性,這五個強大的外在力量正嚴重改變每個企業的業務環境,同時,也帶來新興商業機會。

過去,大公司通常以效率、紀律、清晰的方向、聚焦於內部和生產力來確保今日的成功(Exploit),相對地,新創公司以創新、靈活適應、授權、聚焦於外部和快速成長來創造明日的成功(Explore)。

在數位轉型的壓力下,所有公司都需要在Exploit和Explore之間取得平衡,王崇智形容,這像是為高速行駛的跑車換引擎般困難,只有2%的公司具有出色表現。
 

創新創業需要專業化


在疫情、通貨膨脹、熊市、市場調整、供應鏈與能源供應中斷、烏俄戰爭、大陸清零、極端天氣……等等負面因素同時發生的完美風暴之中,似乎是創新創業能大展拳腳的時代,不過,創業絕非易事,需要產業化和專業化。

王崇智表示,從創意點子發想到成功的商業化,其之間的橋樑為新創公司,其中,至少需要三個角色,分別是創業家、投資者和支援者。

王崇智進一步表示,創意點子在成為好的商業計畫之前,需要經過審慎的評估,包含產品和市場是否有相符合、具有商業機會,創業團隊成員與分工,以及是否具有足夠的資源,這些要素缺一不可且不確定性高,需找出如何互相配合或加強的方法。若忽略不做,創業失敗率將極高。

其實,針對新創團隊失敗原因進行歸納,也會分為三大類,第一個就是產品和市場不合,像是缺乏市場需求、定價/成本問題、產品時間點不好等,其二為資源問題,例如缺乏資金,其三為團隊問題,包括團隊組成不對、團隊和投資者關係不和諧、缺乏熱情等。
 

產品開發模式 vs. 顧客開發模式


為了引導企業在高度不確定的環境下,建立創新業務,王崇智以自身多年的創業實戰經驗和學術理論,提出一套稱為「顧客開發優勢」(Customer Development Edge, CDE)的方法。

王崇智表示,過去許多成功企業是採用「產品開發模式」(Product Development Model),政府單位也喜歡以技術成熟度(Technology Readiness Level, TRL)為指標。

然而,此一模式僅有簡單的市場研究,缺乏深入對顧客的理解,在自以為瞭解客戶需求的情況下,僅關注自身產品與技術,並盲目地用完寶貴的資金,最終發現產品沒人想要。

王崇智說,科技掛帥的時代已過,現在需採用顧客開發模式(Consumer Development Model),以顧客的需求為依歸。

首先,新創團隊需先針對自己的技術,完整假設出如何賣、受眾是誰等問題,再從假設中選出最有可能的客戶拜訪,詢問他對於假設的看法。大部份的情況下,新創團隊都會發現假設中有非常多錯誤。

透過拜訪客戶瞭解到真正的問題與痛點後,再回頭開發相應的解決方案,並與客戶確認這種解決方案是否願意買單。

不過,王崇智提醒,新創團隊應提供的是最基本可行產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 MVP),若為第一批客戶開發過於客製化的產品,將來會市場過小。這是許多臺灣AI新創公司遇到的挑戰。

最後,當新創團隊的銷售路線圖具有可重複性、規模化、可預期性,才能達到產品和市場相符合。

王崇智指出,創新並非線性、具有明確定義的流程,更像是一種「有紀律的企業家精神」的過程(flow)。每一次的創新之旅始於許多假設,而假設需要用科學、嚴謹的方法驗證,當驗證與最初假設有所不同,就是時候進行軸轉(Pivoting),修改假設,並運行新的實驗。

從最初的客戶探索開始,經過不斷地假設、驗證、軸轉才走到最終產品。

(報導/劉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