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 2023 NBRP Demo Day

孔繁建分享美生技趨勢:2021年高峰後仍疲弱、大藥廠尋併購、腫瘤&罕病競爭激烈

撰文記者 巫芝岳
日期2023-05-04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孔繁建分享美生技趨勢:2021年高峰後仍疲弱、大藥廠尋併購、腫瘤&罕病競爭激烈 (攝影/羅翊方)

今(4)日,第三屆「NBRP Demo Day」(國家生技研究園區招商暨人才與技術媒合會)中,邀請Vivo Capital共同創辦人兼執行董事孔繁建進行專題演講。他從新創公司的三大要素——技術、資金、人才切入,特別提及美國生技投資在2021年達高峰後,因諸多市場因素而漸疲弱,但許多大型藥廠因商業模式轉變而轉向尋找併購標的;去年8月至今年4月底,安進(Amgen)、輝瑞(Pfizer)、安斯泰來(Astellas)等5項大型併購案,併購價格加總就達到860億美金。

「技術、資金、人才」已成為業界普遍認知,企業成功所必須的三大要素。然而,對於生技新創公司而言,孔繁建認為「資金」其實是最重要的一項,因為資金規模若不夠大,即使技術再好,仍無法充實人才、進而讓產品成功商業化。

美生技投資2021年高峰後疲弱 大型藥廠尋併購仍為趨勢

在美國擁有27年生技投資經驗的孔繁建表示,分析投資者選擇生技產業的原因,除了如支持親友、自身或家人有健康需求等個人因素(subjective reasons)外,由於人類不可逆的老化、對健康的需求不會下降,造成其具有非週期性(non-cyclical)、不易衰退的特性,再加上近20年來許多新科技的出現,為生技帶來相當大的發展潛力。

針對新創必須面對的私募股權(private capital)募資,孔繁建特別指出應審慎分辨投資者的特性。

他表示,私募股權投資者可分為「智慧投資者(wise investor)」和「聰明投資者(smart invester)」兩種;對前者而言,其投資是由策略目標驅動,對投資價格也較不敏感,願意長期投資,而後者則是由獲利驅動,重視投資價格,投資期間也通常較短。

對於難以馬上產生營收、獲利的生技新創,孔繁建建議需找出智慧投資者更為適宜。

孔繁建也指出,首次公開募股(IPO)雖是一項出場手段,但也是公司的另一個起點,上市後公司價值會與市場情緒(market sentiment)連動,像是近年,受到後疫情時代的衰退、烏俄戰爭、美國聯準會升息等影響,全球經濟明顯疲弱,美國對生技投資風氣也在2021年達到高峰後逐漸衰弱。

而對於公司另一項出場手段——併購,孔繁建指出,統計去年8月至今年4月底,共有5家生技公司獲得鉅額併購,包括:安進併購ChemCentryx、輝瑞併購Global Blood Therapeutics、輝瑞併購Seagen、安進併購Horizon Therapeutics、安斯泰來併購Iveric Bio等,以上併購案價格加總達到860億美金。

從以上案例分析,驅使併購者願意買下公司的動力,其一為大型藥廠的商業模式轉變;這些大型公司未來短期內可能面臨產品專利過期、美國《降低通膨法案》(IRA)打壓藥價等衝擊,因此轉為減少內部研發,而往外部尋求資源。

另外,包括研發創新療法的高昂成本、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政策改變(例如對腫瘤學產品的審查更趨保守)等,也都是驅動藥廠進行併購的動機。

腫瘤學、罕病領域競爭激烈 糖尿病、RNA正興起

在技術與人才方面,孔繁建表示,近年腫瘤學、罕見疾病兩領域已是極度熱門,而糖尿病和RNA領域則正在興起,像是在糖尿病領域已有明星產品的禮來(Eli Lilly)和諾和諾德(Novo Nordisk)的價值,近年正不斷增高。另外,神經科學、心血管疾病與自體免疫疾病也是相當潛力的領域。

不過,各研發領域的競爭越趨激烈、成本增高等,也成為最大的挑戰;根據研究,2000年平均一項治療標靶會有3種候選藥物開發中,而如今此數字已來到7種,顯見競爭之激烈。

在人才部分,孔繁建指出公司要在資本市場上獲得成功,內部最終除了創辦人外,也須有科學長/技術長、醫學長、財務長、業務開發等人才。他認為,團隊可慢慢建立,但建立的順序(例如須先引入醫學長還是財務長),關係到公司發展策略,需在一開始就有審慎規劃。

(報導/巫芝岳)
中央研究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