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 2023 NBRP Demo Day

楊泮池:2022台灣藥業營收年成長10.5%、數位醫療基礎建設待更新

撰文記者 巫芝岳
日期2023-05-05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楊泮池:2022台灣藥業營收年成長10.5%、數位醫療基礎建設待更新。(攝影/巫芝岳)

今(5)日,國家生技研究園區舉辦「招商暨人才與技術媒合會(DemoDay)」第二日,由中研院院士楊泮池的專題演講揭開序幕。楊泮池指出,國內生技產業在政策推動下持續成長,2022年上市櫃公司以「藥品製造/新藥開發」類別營收居冠,年成長率高達10.5%;此外,他也指出,台灣在發展數位醫療上,仍面臨基礎建設亟待更新的問題。

楊泮池表示,台灣在2007年《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訂定後,生技產業市值一路上爬,雖2015年經歷基亞、浩鼎事件的衝擊,但如今市值仍逐漸回升,至2021年底總市值達1兆3465億新台幣。

而就生技中的各領域而言,根據2022年上市櫃生技公司統計,藥品製造/新藥開發企業家數不但最多(75家),2022年總營收排名也已來到第一名(890.9億),相較於2021年成長率高達10.5%;排名第二的則是醫材公司,總家數為66家、2022年營收763.6億。

楊泮池指出,台灣新藥產業年也出現多起授權規模達到15億台幣以上的國際授權案,包括台微體、合一、安成、逸達、全福、景凱等(截至2022年底);此外,由於不可能所有新藥公司都自建工廠製造,因此CDMO的發展更是必走上的路,國內也已有保瑞、台康、永昕、泰福、東洋、台耀、神隆、益得等公司投入。

數位醫療/健康為全球重點趨勢

在醫材方面,從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突破性醫材認定名單中,能看出數位科技已是重要的主流,楊泮池認為,台灣在ICT產業、軟硬體整合的優勢,也為我們在此領域提供很大的發展利基。

其中,他特別強調了8K影像的重要性,例如透過更即時、解析度更高的影像偵測,就能利用影像量測各種生理訊號,而這種非接觸式的健康照護技術,也很可能是現今穿戴式裝置未來的發展趨勢。

除了8K影像外,台灣翻轉數位醫療科技的關鍵技術,還包括AI運算工具、IoT五感感測、5G通訊傳輸技術,而透過軟硬體整合,都能進一步促進數位醫療、精準健康等的發展。

楊泮池也強調了台灣發展精準健康的重要性;他表示,台灣在人口快速老化、不健康餘命太長、人才短缺而勞動人口不足下,若要照顧到所有人民,除了對老人年齡的定義應考慮從「65歲以上」挪移到「75歲以上」,來善用初老的人力外,也應發展從「長照到不長照」的新思維,而要達到此目的,發展全齡精準健康勢在必行。

他也表示,國內電子五哥(廣達、鴻海、仁寶、緯創、英業達)其實投資健康醫療產業已有一段時間,由於其經歷需跨越原先產業的門檻,所以生策會目前也一直在為這些科技公司,鏈結了解醫療現場需求的醫院端,期望協助他們從起初研發時,就能精準朝向解決問題前進。

AI科技商模待尋、台灣數位基礎建設亟需更新

不過,楊泮池也指出,全球科技業在新冠疫情後,經歷了大規模裁員潮,由於經濟不景氣的不確定性升高,公司紛紛降低成本支出,科技業面臨營收下滑、成長趨緩的問題;目前許多AI公司的發展也仍叫好不叫座,他認為一大主因是找不到合適的商業模式。

楊泮池表示,在台灣,我們的數位醫療基礎建設仍亟待更新,這些建設於1990年代、由各醫院自行建造的資訊系統、硬體設備和網路架構,目前仍是傳統的醫療資訊系統,難以與創新醫療數位科技串接,包括系統及資訊老舊、高度客製化、數據資料難整合、資訊開發人才短缺等,都是我們面臨的問題。

尤其台灣仍缺乏全面性的國際標準來銜接,如全球已有50多國採用「快捷式醫療照護互通操作資源(FHIR)」作為資料交換標準,但我們仍只有小規模試辦,就相對落後許多。

他最後也強調,台灣若沒有自己建立品牌、鼓勵國內醫院使用等,精準健康發展仍有很大的挑戰,除了自費、商業保險、外溢保單等方式外,或許健保若能提供讓更多人接觸新醫材、新藥的機會,才能真的讓台灣生技醫藥更加成長。

(報導/巫芝岳)
中央研究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