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數位健康產業政策前瞻研討會》

通訊診療法年底前公布、2024年遠距醫療預算擬擴至2億!

撰文環球生技
日期2023-08-17
(攝影/巫芝岳)

 
今(17)日,由台灣數位健康產業發展協會(TAIDHA)和陽明交大科技法律學院共同主辦的「2023數位健康產業政策前瞻研討會」,邀請20多位產官學研深度對談,場次B邀請衛福部中央健保署石崇良署長、台北醫學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院李崇僖副院長、工研院生醫所莊曜宇所長,針對如何善用生醫健康資料促進產業發展議題分享;場次C則邀請衛福部醫事司劉越萍司長、陽明交大科技法律學院陳鋕雄院長、裕利醫藥台灣周志鴻總經理分享如何透過公私協力,讓遠距醫療落地。
 

石崇良:健保資料利用 2策略4步驟創造新價值

 
石崇良針對去年民間團體拒絕健保資料目的外使用與憲法法庭第13號判決背景,統整出5大爭點,包括:未有退出權行使機制、審議機制未完備、缺乏利害關係人參與、法律密度及位階不足、機關間傳輸不足,並提出2大策略:資料治理精進作為、修法研析來對應。
 
他表示,目前健保署也已招開多次討論正在擬定草案,接下來除了以完備法律保留原則外,將先行辦理民眾行使二次利用的退出權機制,並透過資訊技術建立公開透明環境,與相關單位加強溝通,打造健保BioBank整合資料,創造資料新價值。
 


衛福部中央健保署石崇良署長。(攝影/巫芝岳)

 

李崇僖:數位健康與健康資料利用 應採全方位、多層次人權觀之 

 
李崇僖表示,健康資料是敏感性較高的個資,妥善利用資料研究將可促進高價值的公共利益,應採取全方位與多層次的人權觀來使用健康資料。
 
他也點出目前台灣健康資料利用的現況與危機,包括個資保護法年久失修、缺乏長期專責機關、很多人權團體採取司法策略行動,造成研究規範更不明確、缺乏可行性等。他認為,在推動健康資料的利用上,台灣應該記取健保資料庫訴訟案的教訓,不要凡事都走進司法,這會產生早熟的司法,此外台灣也應該認清國際局勢,審慎思考台灣是否真的能夠取得歐盟的GDPR適足性認證。
 


台北醫學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院李崇僖副院長。(攝影/巫芝岳)

 

莊曜宇:利用生醫大數據 工研院切入乳癌、高齡照護應用

 
莊曜宇指出,雖然過去20年來有許多國家都在做人體資料庫,但他特別推崇英國人體生物資料庫(UK Biobank),近期他也以台灣教授的身分利用資料庫中30幾萬人數據,研究衰弱症。
 
他也強調,台灣也有許多生醫數據,但若沒有妥善利用,其存在的價值不會太高,工研院也在從事相關的生醫大數據發展,例如:在經濟部支持下以乳癌為主題發展,目標透過基因定序資料庫,發展伴隨式診斷,目前也正在建構台灣專屬的乳癌資料庫中等。
 


工研院生醫所莊曜宇所長。(攝影/巫芝岳)

 
會後,專題座談則由陽明交通大學科技法律學院陳鋕雄院長擔任主持人,財團法人資策會科技法律所王自雄主任針對第13號判決也指出,台灣要的不是專法,而是調整不同法,讓彼此間更有競合關係,因此在進行修法前,應先進行盤點跟分析,以了解當前不足的地方。
 
長佳智能李友錚總經理則認為,目前法規對「去識別資料」是否屬於「個資」的認知不同,但以長佳智能來說,為了避免產品開發後的出現紛爭,其產品開發都以最嚴謹的方法執行,例如取得隱私權認證,以證明使用的去識別化資料無法反轉。
 

劉越萍:《通訊診察治療辦法》修正草案將在年底前公布 

 
劉越萍於其演講中,介紹遠距醫療的法規與政策規劃,包含國際趨勢、我國遠距醫療法規現況與修法方向,並預告了《通訊診察治療辦法》修正草案,將在年底前公布,修正主軸包含:將特殊情形從5款擴大到10款、增加通訊診療項目、放寬開立處方、增加資安規範等。
 
劉越萍也在其演講中強調,除了建立必要的法規,「人的感受」也是遠距醫療推行過程中的關鍵一環,未來在推廣遠距醫療服務的同時,也要納入民眾的使用習慣及想法,從民眾比較容易接受即採用遠距醫療的科別著手,逐步推廣到民眾的生活之中。
 
她也表示,遠距醫療不是新科技的炫技場域,而是應用科技、協助提供更優質的以病人為中心(patient-centered)的醫療照護,為此開發業者必須傾聽基層醫療工作者的聲音,另一方面也希望醫院能夠扮演匯整醫師意見的角色,告訴產業第一線的需求。
 


衛福部醫事司劉越萍司長。(攝影/彭梓涵)

 

陳鋕雄:虛擬診所、遠距醫療法制 可借鏡英、美、中 

 
陳鋕雄於其演講中,特別針對虛擬診所、遠距醫療法制兩大主題進行分析。虛擬診所方面,在英國、美國、中國都已經有具相當規模的虛擬診所經營案例,也得出一些經驗,但從管制角度來說,虛擬診所最大的難題還是實地查核,且這不是光靠衛福部就能解決,例如資訊安全、通訊、網路雲的管理,會落在其他部會、甚至由他國管轄,需要更多跨部會的合作;此外,病例連結與管理、遠距醫療詐欺、隱私條款受質疑、資料外洩、給付誘因不足等,也是國際上虛擬診所遇過的問題。
 
遠距醫療法制方面,陳鋕雄也指出,各國在遠距醫療分級、醫療糾紛的預防及避免、電子病歷共享、開立處方的使用規範、資料庫與隱私權的做法也多有不同,雖然業界和醫療體系已經談得很多,但還需要更多來自法律的專業意見參與討論,以利追求一套真正的智慧法規 (”Smart Regulation”)。


陽明交大科技法律學院陳鋕雄院長。(攝影/彭梓涵)

 

周志鴻:後疫情時代亞洲掀遠距醫療修法熱潮 臺灣須加緊腳步

 
最後,周志鴻則代表裕利醫藥,分享國際遠距醫療的法制,以及送藥到府的經驗。他形容,送藥到府可說是遠距醫療的最後一哩路,而裕利醫藥以物流服務為基礎、提供從醫藥原廠到病友/消費者的完整價值鏈,現在在亞洲16國都有營運中心,直接服務2.2萬家醫院,5.5萬間診所,5.3萬家藥局。
 
周志鴻也以新加坡、日本、香港為例,說明其在線上診療、電子處方箋開立、線上送藥、藥師線上用藥指引做出的突破。他表示,新加坡從2018年就開始遠距醫療監理沙盒、2020年就通過醫療保健服務法,香港醫管局在今年5月正式推出由合規第三方送藥提供到府服務,就連數位化較慢的日本,也在這三年在遠距醫療上做出大躍進,甚至訂立2025年所有醫療機構都能遠距醫療的目標,期盼臺灣也能跟上亞洲各國的腳步、盡快完善遠距醫療法規。
 


裕利醫藥台灣周志鴻總經理。(攝影/彭梓涵)

 

2024年遠距醫療預算 擬將擴大到兩億?! 

 
而在最後的綜合座談中,則由台灣數位健康產業發展協會王欽堂副理事長主持,與三位講者加上臺北醫學大學陳瑞杰董事長、輔仁大學謝邦昌副校長,共同討論對臺灣發展遠距醫療的展望。王欽堂也透露,衛福部預計在2024年將遠距醫療預算,從今年的1億元擴大到2億元。
 
陳瑞杰在座談中表示,遠距醫療落實的兩大關鍵,就是「法規」和「鼓勵措施」(incentive),但2億元的預算可能還不夠。他也提及,未來是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氣候變化、節能減碳、貿易戰衝擊醫藥供應鏈、甚至是戰爭都可能造成威脅,想要打造具備永續性(sustainability)和韌性(resilience)的醫療系統,遠距醫療必不可少。
 
謝邦昌也分享,有些醫師擔心被快速發展的AI取代,但他認為未來的趨勢應該是「不會用AI的醫師,被會用AI的人迅速取代」,要加速學習數位工具使用的不只是醫學生和新生代醫師,更要讓從事醫學教育的傳統師資跟上AI潮流。
 


(攝影/彭梓涵)

 

(報導 / 彭梓涵、吳培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