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藥物控釋材料大革新! 機械力觸發「輪烷」突破釋放分子數量限制

撰文記者 巫芝岳
日期2024-04-12
《Nature》藥物控釋材料大革新! 機械力觸發「輪烷」突破釋放分子數量限制 (圖片來源:網路)

近(10)日,英國曼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Manchester)的科學家,開發出一項運用力學控制小分子釋放的藥物遞送技術,成為藥物控制釋放技術中,罕見僅運用機械力就能觸發,且能反覆被活化,突破可釋放分子數量限制的技術。該研究發表於頂尖期刊《Nature》。

這項革命性的新技術,可在機械力的作用下(如受傷或受損部位中產生的機械力),觸發釋放藥物分子,讓治療作用部位更為精準。

該技術使用一項稱為「輪烷」(rotaxane)的連鎖分子,其由環狀分子套在一個啞鈴狀的線型分子上,線型分子兩端有塞狀結構,因此環狀分子不會任意掉出,是一項以機械鍵結合的分子。透過這項結構,能突破傳統控制釋放材料中,可釋放分子數量有限的問題。

研究論文指出,過去的材料中,作為控釋機關的「可剪切機械響應官能基團」(scissile mechanophore),通常被活化一次後就會分解,難以重複被活化,但這項輪烷新材料可突破這項限制,其線型的軸上,以共價鍵連結欲釋放的藥物分子,透過增強這些共價鍵的機械不穩定性(mechanical lability),可讓材料重複釋放藥物。

研究團隊將要釋放的分子(在此稱為貨物(cargo)),以共價鍵連接在線型軸上,施加外力後,輪烷中的環狀分子會被拉向貨物端,接觸力會導致連接貨物的共價鍵斷裂,進而釋放貨物。

團隊證明,這項材料至少可同時釋放1~5個貨物,直到完全釋放5個貨物、環狀分子被拉到脫離軸上的固定點前,都能反覆被機械力活化。

研究人員以超音波作為機械力來源,並使用了不同類型的分子進行測試,包括:藥物化合物、螢光標記物、催化劑等,展示了該模型多功能的潛力。

未來,研究團隊也將探索該材料是否可同時釋放兩種不同類型的分子,以及其在自我修復(self-healing)上的運用。例如將化學反應的單體和催化劑同時搭載,使其在生物或非生物的受損部位同時被釋放後直接進行反應,產生修復作用。

除了應用於藥物外,這項材料也可成為一種自癒型材料(self-healing material),材料受損時可自我修復,進而延長其使用壽命,例如手機螢幕遭刮傷時。

領導該團隊的曼徹斯特大學有機化學教授Guillaume De Bo表示,雖然此研究仍只是一項設計的概念驗證,但他們相信這項材料將在醫療保健和科技領域,有巨大的潛力。

參考資料:

1. 論文原文: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7154-0

2.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4/04/240410111754.htm

(編譯/巫芝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