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BIO Asia-Taiwan 亞洲生技大會

香港生物醫藥創新協會主席盧毓琳:打造台港轉化醫學合作價值鏈平台

撰文記者 王柏豪
日期2023-07-27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香港生物醫藥創新協會主席盧毓琳正在研擬一套「港版FDA」法規,以完備香港生命科學臨床前轉化基礎建設。(攝影/王柏豪)
今(27日),暌違近四年,在香港生物醫藥創新協會主席盧毓琳及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共同號召下,今年擴大籌組了「台灣生物科技與醫療健康產業考察團」,近20位香港產官學界人士出席了2023 亞洲生醫大會,這是三年疫情封關後,第一次生物醫藥產業的台港深度交留。代表團團長盧毓琳接受本刊專訪表示,香港特區政府努力建設香港成為具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也提供了明確的方向及重大的發展機遇。其中,特別瞄準生命健康產業前沿領域,同時投放大量支持資金及獎勵措施,希望將香港打造成為亞洲的生命科學產業集資中心。此行目的,正是取經台灣生醫發展經驗,希望和台灣從研發到產品商業轉化,建立上下游價值鏈的交流與合作。
 
盧毓琳表示,相較香港,台灣生命科學產業發展更早,在先進技術研發及商業轉化累積了許多成果與經驗,加上台灣在半導體和ICT製造擁有獨特優勢,台灣生物醫藥產業有著清晰的研發實力、轉化佈局鏈條、以及完整的工業鏈,可以說是全球生物醫藥產業的縮影。

盧毓琳進一步表示,港府為推動生命科學產業,也已經投放很多資源在創科方面。疫情後,帶來了許多生醫新領域的發展契機,台灣在軟實力依然十分強勁,且在許多地方與香港有著密切且巨大的互補與合作潛力。未來,台灣和香港將可以在高端技術、細胞及基因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免疫及感染疾病上,共同打造轉化平台價值鏈,成為未來亞洲生命科學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
 

研擬港版FDA法規

盧毓琳指出,港府在生命健康科技的發展方面,已經為有關發展提供了資金配套的措施,除了香港創新科技署為專門針對創新技術的新創企業設立了20億港幣的創科創投基金(ITVF);對研究人才提供各種補助外,現在,更對可以從高端技術轉化成商品的企業或項目,提供高達上億港幣(約台幣4億)的資助。

因此,他認為,雖然在政治上仍存在許多難題與分歧,但民間社會在生物醫藥產業的合作仍然保持十分活躍的狀態,「這是台港合作非常好的機會。我們對未來繼續深入探索合作有著強大的信心。」他說。
 
目前,同時兼任香港科技大學校長策略顧問的盧毓琳,也正為港府研擬一套「港版FDA」法規,未來這套法規將爭取與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協同,為香港的生命科學臨床前轉化基礎建設,補上最後一塊版圖。且預計最快可在明年一月,開設臨床前法規人員培訓課程,同時計畫將於三年內,推動成立新一座醫學院(Medical School),主要培育能投入前沿技術開發的醫學博士人才。
 
盧毓琳強調,香港現在擁有五所躋身全球七十大的大學、兩所位列全球前四十名的頂尖醫學院,有四家獲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承認的臨床試驗基地,在臨床試驗相關標準的數據,已經獲得國際有關機構認可,若能再完備轉化醫學階段的環節,再結合台灣的研發能力,將絕對有能力面向國際共同發揮兩地在生命健康科技的優勢。
 
香港生物醫藥創新協會為推動生命科學創新不遺餘力,去年集結30間香港生物創新科技公司的故事及經驗,涵蓋包括人工智能醫療、生物製藥、醫療保健、中藥等,出版了《香港生命科學故事2022》,期望透過產業現況的經驗分享,展現香港的生命科學產業及其發展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