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生醫政策推動最高層級會議——2023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2023 BTC),於8月28~30日召開。
為期三天的議程中,邀集國內外產、官、學、研、醫界專家,共同針對跨域科技、產業創新與全球競爭力、智慧健康等主題進行探討,提出下一年度促進臺灣生醫產業發展的策略建議。
執行編輯/巫芝岳
撰文、攝影/彭梓涵、李林璦、吳培安、巫芝岳、劉馨香
美術設計/黃黛鵑
一年一度的「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會議」(BTC),今年以「前瞻生醫‧全齡健康‧智慧未來」為題,聚焦跨域科技、產業創新與全球競爭力、智慧健康等三大主題,於8月28~30日召開。
行政院院長陳建仁於開幕時強調,BTC讓產政學研醫共聚一堂、凝聚共識,共同擘劃更好的臺灣生醫產業藍圖;政府也會作為產業的靠山,打造臺灣生技醫療產業成為兆元產業。
陳建仁指出,臺灣匯聚頂尖醫療生技人才,醫療品質名列前茅,臺灣在全球醫療照護指數連續四年第一名,國內多家醫院都在數位醫療評鑑中獲得國際認可,相信未來透過科技跟醫療結合,就能實現4P醫療,包含個人化醫學(Personalized)、預測醫學(Predictive)、預防醫學(Preventive)及參與醫學(Participatory)。
他也分享,臺灣在健康大數據規劃上有很好的基礎,期望未來能將全國健康相關資料統合在一起,成為重要的「公共財」,包含從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的基因數據到健保資料庫數據的影像,將對於預防、治療都有貢獻,也可應用於疾病研究跟新藥研發,進一步發展臺灣生醫產業聚落,孵育更多創新公司,吸引國際廠商來到臺灣。
BTC召集人暨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國科會)主委吳政忠致詞表示,回顧過去7年多,今年已是第8次主持BTC會議,世界在這期間內發生很多變化,遙想2017年BTC第一次討論人工智慧走入生技產業的影響,而人工智慧最重要的就是大數據(Big Data),為此,於會後逐步整合臺灣31個人體資料庫(Biobank),於2019年時,更進一步提出「精準健康倡議」。
2020年起開始推動預防、診斷、治療到照顧各階段結合ICT產業,實際上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臺灣因很早就啟動精準健康產業的應用,政策與產業發展接軌,幾乎可說沒浪費一點時間,也將臺灣生技產業帶到一個新階段。今年,生物科技的最新挑戰源於OpenAI公司所發表的ChatGPT,生成式AI不僅可能翻轉未來世界,也將翻轉生技產業。
今年會議緊扣智慧科技與生醫的結合、創新企業轉型,以及提升國際合作與競爭力三大主題。首日邀請到National Resilience創辦人之一楊育民、臺中榮總院長(BTC委員)陳適安、台灣微軟公共事業群陳守正總經理、長佳智能董事長陳明豐、台杉投資生技基金合夥人(BTC委員)沈志隆、保瑞藥業董事長盛保熙等產業界、醫療界代表擔任引言人,分別針對跨域科技導入、生醫投資、數位醫療等分享觀點。
政府部會施政報告方面,由國科會科技辦公室組主任劉祖惠、經濟部工業局局長連錦漳、衛福部次長王必勝,代表分享臺灣精準健康產業推動成果、疫後生醫產業轉型,與醫療科技產業發展契機三大面向。
BTC召集人暨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國科會)主委吳政忠表示,生成式AI不僅可能翻轉未來世界,也將翻轉生技產業。(圖/資料中心)
議題一:跨域科技領航 研製並重、生成式AI為焦點
首場「跨域科技領航前瞻大未來」議題中,以臺灣當下正面臨「資本市場黃金交叉」時機、全球生醫製造的變化,以及生成式AI可能的醫療應用等為引言,探討面臨這些新科技襲擊下,生醫產業在人才、技術、法規等面向的因應布局。
楊育民»
未來「複雜藥物」資本製造80%、研發20% 技術創新方能提升競爭力
National Resilience創辦人楊育民表示,近50年來,多場傳染病大流行的疫情,讓我們看到醫療藥品、疫苗研發與製造能力,是國家安全的重要防衛武器。
他指出,未來臺灣應以塑造包括委託代工暨製造服務(CDMO)在內、「以研發創新為本」的生技產業為要。目前,面臨美國資本緊縮,加上《降低通貨膨脹法案》(IRA)壓迫藥價而讓美國生技投資下降,而臺灣面對在成長的「資本市場黃金交叉」時機,如何掌握契機大膽切入,相當重要。
楊育民表示,過去百年來,全球製藥商業模式從化學小分子進展到蛋白質大分子、細胞基因治療及核酸治療等「複雜藥物」,早期藥物在製造與化學分析上門檻相對低,因此較著重於研發。但現今許多新興藥物出現,他預測,未來應是20%投入研發、80%投入製造。
他指出,過去製藥公司的經營模式,多以「垂直整合」方式,將製造能量建構於公司內,但面對現在更尖端的產品問世,如何將製造轉向「水平整合」是關鍵。
陳守正»
生成式AI醫療應用百花齊放 完善法規仍待訂定
台灣微軟公共事業群總經理陳守正表示,生成式AI具有內容生成、摘要總結、程式生成與語意搜尋這四大特性,在交叉運用這些特性下,有機會創造無限可能。在醫療產業中,生成式AI已用於掛號客服、個人化衛教,以及醫療保險理賠與申報等,優化了民眾的服務體驗。
同時,生成式AI也能應用於醫療照護流程自動化,例如中國附醫與微軟合作開發的系統,能將醫師與病患的對話語音自動轉換成文字,再自動生成病歷紀錄。此外,生成式AI還能應用在行政庶務、醫學文獻解析,以及分析洞察與營運報告等自動化上。
陳守正強調,AI是作為副駕駛的概念,最終決策還是需由人類負責。未來,微軟也會與政府、法規單位共同討論,為AI的妥善運用找出解決方案。
劉祖惠»
Biobank管理條例與時俱進 推動生醫大數據產業應用
國科會科技辦公室組主任劉祖惠表示,政府從2016年5+2產業創新計畫到2020年的核心戰略產業政策,逐步構築臺灣生技產業發展。主要成果包括在北中南各園區形成生醫聚落一條龍,推動園區廠商營業額6年成長近1倍;新藥方面陸續有16項新藥於15國取得41項上市許可,銷售額及授權金累計超過150億元新臺幣,更有380項以上的醫材獲得美國批准。
政府在2016~2022年陸續推動對產業具有重大影響的前瞻性法規,如實驗室開發檢測與服務(Laboratory Developed Tests and Services, LDTS)、智慧醫療器材軟體查驗登記指引等。另外因應產業對大數據的需求,推動人體生物資料庫管理條例修正草案,預計於今年第三季送行政院審議,藥價政策以及創新給付機制的規劃目前也正在推動中。
在政策推動下,臺灣近年獲國際醫療評比機構肯定,包括像資通訊的普及、創新與醫療的結合都是臺灣優勢,也讓臺灣生醫產業營業額從2016年的4,700億成長到7,000億,市值突破1.3兆。未來將持續推動生醫大數據產業應用、以創新製造量能鏈結國際,並推動智慧醫療,期望加速全產業的數位轉型。
生技創新政策多元 業界實務難題盼跨部會尋解
首場議題討論,由國科會、農業部、教育部與經濟部部會代表,發表其在生技產業的成果,並與多位產業界來賓就業界實際遇到的問題進行交流。
國科會副主委陳儀莊表示,國科會的智慧醫療聯盟目前已有9支團隊、20項技術產品產出,其中有3項獲臺/美取證,產學處也邀請ICT指標大廠與醫學中心支持新創。另外生科處於再生醫療、核酸藥物等領域規劃相關計畫,期望提升臺灣在這些新興療法上的競爭力。
農業部次長陳駿季表示,法人農科院持續提供無特定病原(Specific Pathogen Free, SPF)豬隻供醫藥試驗所用,同時成立CRO平台,透過許多替代性材料,如豬皮、豬骨、豬血管,提供醫療開發所需。此外,因應動物實驗3R (替代、減少、精緻化)國際趨勢發展,農業部也著手規劃相關的減量、替代平台的開發。
教育部資科司司長李政軒表示,透過產學研醫合作,推動產碩班、產博班、特色領域中心,進行跨領域精準健康人才培育。首先在課程開發上,包含生物製劑、細胞治療、粒線體治療、疫苗研發優化等;第二面向則從跨領域人才著手雙軌進行,加強ICT與精準健康生技人才在雙邊領域的知識;第三面向,推動輔導1,400個大學新創團隊,成立超過80家新創公司。
經濟部技術處處長邱求慧表示,經濟部相當注重創新生物技術研發,包含委託法人單位開發核酸藥物與細胞治療等前瞻技術,也提供業界創新研發製造的補助。去年行政院核定「建置臺灣創新生物製造研發服務能量行動方案」,以強化臺灣在生物製造、自研產品的能力。
台灣精準醫療產業協會理事長蔡政憲期許政府能加速LDTS的落地執行審查,他直指臺灣約有一萬件審查案件,但目前通過數量不多,希望未來能建構跨部會審查單位,加速審查以推動前瞻性醫藥研發。
台灣生物產協理事長吳忠勳表示,產協與台灣醫藥品法規學會共同討論提出強化臺灣CDMO國際競爭力共6大項建議,重點在於如何鬆綁法規來提升CDMO的發展速度。
首場「跨域科技領航前瞻大未來」議題中,探討了面臨這些新科技襲擊下,生醫產業在人才、技術、法規等面向的因應布局。(圖/資料中心)
議題二:全球資本低迷、臺灣逆風崛起!專家籲恢復VC投資抵減、友善募資併購
第二場以「產業創新打造全球競爭力」為主題,專家們分別從全球生技投資、國際合作及併購進行引言。
沈志隆»
臺灣VC投資僅佔GDP 0.08% 籲恢復VC投資抵減
BTC委員暨台杉投資生技基金合夥人沈志隆表示,在過去10年,我國創投投資總額平均相當於該年度GDP的0.08%,約100億新臺幣,其中約20%為生技創投投資,與美國投資GDP的0.2%相比,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他指出目前臺灣創投面臨的挑戰,並提出5項建議,第一、擴大投資創投基金的來源,有條件下恢復創投稅賦抵減;二、強化創投基金管理團隊的知識專業度,以協助轉投資企業的風險管控及價值;三、適度鬆綁與調整外資投資臺灣企業規範;四、近年國外資本市場企業價值大幅修正,臺灣應把握爭取外商來臺設點的黃金交叉期;五、吸引國際公司來臺掛牌,促使國際前瞻技術與經驗落地,以強化臺灣生技產業生態發展。
盛保熙»
抓穩中美貿易戰、全球資本低迷契機! 盼金融法規友善募資、併購
保瑞藥業董事長盛保熙表示,臺灣目前正面臨中美貿易戰、全球資本市場低迷與臺灣資本市場活絡,三者交錯的契機,可說是臺灣爆炸性成長的好時機。尤其在中美貿易戰下,中國在美國進行併購(M&A)的數量從2016年起大幅下降,是臺灣可望介入併購,藉此讓公司快速大幅成長的機會。
盛保熙建議,政府應加碼贊助研究組織和機構,藉以掌握市場趨勢,並期望開放臺灣資本市場,允許海外公司在臺公開發行。在金融方面,則建議優化募資方案或降低稅率,以及鼓勵臺灣生技醫療企業合併。
他也提出,目前國內生技公司欲併購海外公司時,未分配盈餘需加徵5%營利事業所得稅,因此建議政府可在此方面提供適當支援。
連錦漳»
四大政策工具、聚焦三大重點領域 提升臺灣產業全球競爭力
經濟部工業局局長連錦漳表示,疫情後生醫產業面臨全球供應鏈改變的新契機,以及生物製劑、AI應用生醫領域崛起等發展趨勢。對此,經濟部也重點投入在學名藥、創新生物製造與數位醫療三大領域。
首先在推動學名藥技術升級與國際化方面,連錦漳指出,未來政府將透過補助與輔導雙軌並行,導入新技術、輔導開發505(b)(2)及首張學名藥等,帶動國產藥品高值化,同時強化藥物供應鏈韌性,以降低國內缺藥風險。另一方面則強化鏈結美、日、東南亞市場,打進國際供應鏈。
第二在打造臺灣成為創新生物製造基地方面,連錦漳表示,在核酸、細胞、蛋白質三大領域中,臺灣在蛋白質領域相對健全。為此,經濟部提出兩項策略,包括同步發展製程開發平台、新藥技術及量產,並搭配推動周邊產業發展耗材、原物料、生產設備等,以建立完整產業鏈。政府也會扮演主導角色,協助國內產品上市,以成為國際認可的研發生產基地為目標。
在加速推動數位醫療邁入國內外市場方面,連錦漳則指出數項產業發展關鍵問題,例如未充分掌握臨床痛點與需求缺口、業者獨立開發而未整合到臨床系統與流程上、欠缺臨床效益實證而納保不易,以及欠缺國外醫院使用實績等。未來將規劃設立跨部會溝通平台,加速法規協調、場域合作、健保給付等三大面向,推進整體生醫產業發展。
加速新興醫藥納保 專家建議健保總額GDP佔比應提升到8%
第二場綜合討論,由經濟部次長林全能主持、衛福部健保署署長石崇良加入與談,聚焦在健保政策與學名藥與臺灣在國際資本市場優勢,以及新創公司面臨的挑戰進行探討。
石崇良首先分享全民健保的藥品政策改革,例如針對臨床使用缺口、突破性、具財務取代性的藥物,提供平行審查制度;在暫時性健保支付(Conditional Listing)方面,則針對有臨床迫切需求、但療效及安全性還不明確的新藥,給予為期2年的暫時支付期,待搜集真實世界數據檢討後進行二次納保評估。
此外,針對學名藥則推動「三同同價」政策,使同成分、同品質、同劑型的學名藥享有同價格,並透過醫院總額點值回饋機制,鼓勵醫院使用學名藥,提升國產學名藥競爭力;在首發新藥獎勵方面,為加速新藥引進臺灣,過去需在臺灣取得首張藥證、在臺生產的新藥,才能得到較高的健保核價獎勵,未來規劃放寬給全球上市2年內的新藥也可享有新藥獎勵。
BTC委員暨中研院院士楊泮池指出,不應把所有新興醫藥科技都放在健保給付上,產品核准必須與健保給付分離,核准使用後應思考如何以其他財源來支源如自付、醫療保險等。他並指出,目前健保總額佔國內GDP約6.2%,建議以韓國的8%為目標往上增加,並倡導國內應導入學名藥分級制度,進一步鼓勵國產學名藥往國外銷售。
台康生技董事長暨總經理劉理成則建議先以試行方式,選擇2~3個價位高的藥品,鼓勵使用國產生物相似藥或學名藥,若效果提升可再擴大執行。
另外對於CDMO發展,劉理成認為我國醫藥品專利權期延長制度,不利藥廠和CDMO與國外對接,他建議經濟部、衛福部食藥署能針對此問題進行研議。
台灣醫藥品法規學會(TSRAP)理事蕭美玲則呼籲,近期「臺美21世紀貿易倡議」陸續談判簽訂,雙邊關係升溫。為此,臺灣藥品法規單位應把握機會,積極爭取加入美國共同審查體制,藉此向先進國家學習、提升國內法規監管決策能力。
第二場以「產業創新打造全球競爭力」為主題,分別從全球生技投資、國際合作及併購進行引言。(圖/資料中心)
議題三:全球醫療AI市場受注目!突圍關鍵:健保沙盒、組跨域國家隊促商模建立
第三場議題「智慧健康開創生醫新契機」,就智慧醫療、AI醫材的落實應用深入研析,並探討多項智慧醫療發展進入白熱化下,業界所面臨的挑戰與建議。
陳適安»
智慧醫療發展應培養長期研究題目,組跨域國家隊
臺中榮總院長暨BTC委員陳適安表示,臺灣智慧醫療發展以醫學中心與區域醫院為多數,在參與醫療數位聯盟的醫學中心當中,智慧醫療開發佔比最多的是心臟血管醫學、第二為癌症、第三是放射影像醫學,與國外醫療AI發展初期類似。
他也指出,臺灣智慧醫療發展已有6~7年,目前產業發展仍有不少困境,例如:醫療AI研究多數還是無法變成產品,也缺少正確長期研究的題目以及AI產品在跨國驗證上問題多,業者不敢貿然投入資金等。
陳適安提出多項建議,包括從教育開始促進跨領域的人才交流、定期舉辦與民間廠商媒合與座談會、定期舉辦智財權申請與取證說明、國外法規諮詢市場評估、組成IT公司與政府的跨域國家隊,以及擬定智慧醫材評估納入健保給付/商業保險的政策等,加速推動智慧醫療發展。
陳明豐»
AI醫材鎖定國際市場 掌握產品定位
長佳智能董事長陳明豐表示,根據Grand View Research預測,全球人工智慧醫療市場將從2022年的154億美元成長到2030年的1,968億美元,年均複合成長率(CAGR)高達37.5%。
面對這項趨勢,企業要發展創新的人工智慧醫材,需要有高階數據科學家、AI工程師等人才,而且要能與醫療團隊緊密溝通,才能善用醫療大數據。
然而臺灣市場小,企業一定要有布局國際的考量,並儲備研發、製造、法規、品保、國際市場行銷等關鍵領域的人才,以及掌握各類型產品的市場定位與價值。例如檢傷分流產品適合病人多、醫師人力不足地區,而診斷輔助與預後預測產品,在經濟發達地區仍有必要性。
陳明豐表示,產業的發展思維應該以人為本,並以醫療大數據為基礎,跨領域、跨業結合軟硬體廠商,逐漸形成智慧健康醫療產業生態系。
王必勝»
回應2022BTC期待 逐步建立健保沙盒、助數位醫療建立商模
衛福部次長王必勝表示,針對2022年BTC會議結論,衛福部在過去一年來投入許多推動工作。例如在智慧醫療產業發展上,先以國際接軌之資料標準架構為基礎,建置符合國際趨勢的次世代數位醫療平台,並建立以病患為中心、提供服務的生態系統。
在建構能與國際標準接軌的次世代醫療資訊系統(Healthcare /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HIS)方面,目前已有60幾家醫院與60家廠商加入,透過系統整合與數位升級,提供國人更適切、可近及永續的全人全程健康照護,進而建立健保大數據資料生態系。
在遠距醫療方面,衛福部也預告「通訊診察治療辦法」修正草案,將擴大通訊診療的特殊情形適用範疇、增加項目及資安規範、放寬開立處方限制等,預計在今年10月修正發布。
在「人體生物資料庫管理條例」修正草案部分,也即將在今年9月進行法規審查;有關國人擔心的健保資料二次利用及退出權機制,也已於今年6月制定健保資料二次利用專法,預計明年中報行政院審查,最快明年9月送立法院審議。
針對去年BTC會議熱議的健保沙盒市場准入,王必勝表示,在衛福部與經濟部技術處共同向國科會爭取「全齡健康之創新治療產品開發驗證計畫」,將透過建立數位創新醫療價值評估準則,導入臨床效益評估模式,協助產品針對上市取證與不同給付途徑先進行準備,再建立給付沙盒進入及退出要件及評估模式,提供快速給付申請路線並進行控管。其後再搜集實證及經濟效益資料,完成後續效益評估,預計將在2027財政年度完成整體機制建構。
智慧醫療發展白熱化! 數位新創發聲:籲建立商轉資料平台、橋接商業保險
第三場綜合討論由衛福部薛瑞元部長主持,邀請數位發展部葉寧次長、國發會高仙桂副主委加入與談。
葉寧首先表示,現今資訊系統儲存與傳輸的資料量非常大,據估計,2020年全球資料量為20 ZB (Zettabyte),到2026年會成長到220 ZB。這是AI快速發展的背後,面臨資料治理難度增加的挑戰,對於與多元利害關係人溝通的機制也必需要加強。
除從體制、法規方面著手外,數位部也很重視隱私強化技術(Privacy Enhancing Technologies)的開發,期望利用科技直接減少資料傳輸和應用時的風險,例如,僅保留統計特徵但無法接觸到原始資料的差分隱私(Differential Privacy),讓資料不離開醫院本地的聯邦學習(Federated Learning)等。
高仙桂於討論交流中也說明,政府已經透過5+2產業創新與6大核心戰略產業等政策推力,將創新科技導入應用,具體成績包括:60件智慧醫療健康應用解決方案、40億筆健保醫療影像去識別化、完成120個聯邦學習模型等。
展望未來,政府也將透過B5G中低軌通訊衛星計畫加強通訊基礎設備,並加速導入生成式AI創新運用,預計在今年底由政府成立AI產品/系統評測中心,並組織數位政策法制協調專案會議,下設人工智慧法制分組與個人資料保護法制分組。
安克生醫李伊俐董事長分享,基本上一般智慧醫材在取得FDA認證上需要3~5年,但在取得國內自費使用上也需要2~3年以上,因此,取得認證到落地形成商模期間,還有普及率和成功模式待探。
雲象科技執行長葉肇元表示,各界非常期待可商轉的資料平台至今尚未實現,業者想要開發AI智慧醫療,現在仍需要一家一家蒐集醫院資料,期盼能夠儘快看到改善。
第三場議題「智慧健康開創生醫新契機」,對於智慧醫療、AI醫材的落實應用深入探討。(圖/資料中心)
【附錄】2023 BTC總體建議
1. 產業基盤
人才培育»
• 臺灣要創新領航,應著重跨領域創新研發及經營人才培育,增加產學研界之科研經費,並提供誘因引導產業投入,以強化臺灣在生物科技領域之人才優勢。• 為鼓勵年輕人才進入業界,除學校基礎教育外,應提供經驗豐富的業師,並增加學研及產業雙向實習機會。
• 臺美貿易倡議應納入生技醫藥產業,以利法規人才之訓練與交流。
國際攬才»
• 為吸引符合次世代需求的國際傑出人才,建議推出優惠措施:包含(但不限於)薪資補貼、租稅優惠、榮譽獎章等,以促進人才回流。
研製並重»
• 創新醫藥品開發應確立研發及製造並重(包括合成生物學等面向);並支持創新創業,策略性投資新藥、創新醫療器材、創新生物製造及數位醫療等重點領域,以及持續推動學名藥升級。
• 動物用疫苗具全球市場性,目前臺灣動物疫苗具研究量能,後續應加強製造端的製程研發,並適度明確及放寬法規,以促進產品上市俾利市場拓展。
防疫應變»
• 為因應未來可能再發生的疫情,應建立前瞻產、學、研合作快速應變的機制及能力,以加速研發、製造、臨床及產品落地。
新興機制»
• 可參考美國國防產業DARPA經驗,研究補助發展突破性生醫與健康解決方案之ARPA-H (Th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for Health)機制,做法包含:– 成立具資深專家之獨立委員會,審核高風險高報酬之生醫健康投資項目;
– 產政學研密切合作機制;
– 使用中央政府專案獨立核撥預算。
簡化審查»
• 監理機關的審查流程應更加友善及簡化,可組成專家團隊協助審查決策,促進審查執行效率,以加速產品落地與促進產業發展。
法規調適與立法»
• 實驗室自行研發檢驗技術(LDTs)認證之瓶頸在於審查,現有技術與新科技之審查項目宜分流。• 國內專利未過期藥品或原料藥,允許廠商或CDMO於國內製造,專門出口至其它專利已過期且已取得藥證的國家。
• 再生醫療雙法對未來產業發展具指標性意義,期望促成立法院於本會期通過立法。
• 檢討修正不合時宜法規,優先修正醫療法(如21條)、健保法(如45條)。
獎勵投資»
• 為促使國內外創投資金投入生技產業,建議透過國發基金提出更優惠之配投方案,鼓勵早期投資;邀請國際大廠或創投來臺選案,共同輔導、合作、投資。• 建議恢復投資創投之稅賦抵減及放寬稅賦穿透規範,擴大創投籌措資金,以滿足創新技術公司之早期資金需求。
• 提高政府對在地生醫產業的投資並提供經濟誘因,如優化融資方案、進行併購計畫者,得列入未分配盈餘加徵稅減除項目、增加CDMO製程科學研發投資抵減等。
• 運用政府資源,鼓勵企業投資或成立私募股權基金,以協助業者運用購併/聯盟/合資/授權等方式取得策略性的生技公司、優質產品、關鍵技術或潛力資產。
引進業界經驗»
• 充分運用國內外具產業經驗的專家,協助審核創新創業相關之學研計畫及科專補助計畫,集中資源擇優補助,增加成功率。
2. 給付及獎勵措施
資源投入與市場准入機制 »
• 衛福部針對2022年BTC之建議已有完整規劃,例如平行審查機制、成立新藥基金,健保沙盒與暫時性健保支付等。惟產業界市場進入之最後一哩路仍待突破,具體建議如下:
– 全民健保是維持臺灣社會穩定的重要力量,參考OECD國家之水準,建議將醫療保健支付占GDP之比重提升至8%以上。– 明確提供健保以外之預算,如新藥基金、健保沙盒,以支持產業發展。
– 協助國內研發製造或具外銷實力之新藥、優質學名藥、創新醫療器材優先納入健保,並給予健保從優核價。
• 產業界市場進入之最後一哩路仍待突破,具體建議如下:
– 善用民間力量以補健保之不足。◆ 將藥品納入由民眾自付差額之範圍。
◆ 鼓勵以商業保險補健保。
◆ 對於主攻自費市場與健保給付之兩類產品,上市審核標準與流程宜分流管理。
◆ 制定合理藥價永續健保上位政策,鼓勵各級醫療院所使用生物相似藥與優質學名藥。
– 自費醫療項目與國際醫療之收費標準之核准,依法屬地方衛生局之權責,建議由中央設立平臺,簡化流程以解決廠商各地奔波之苦。
3. 生醫大數據/生成式AI
資料治理 »
• 儘速修正「人體生物資料庫管理條例」,以及建立獨立監理機制,促使健康資料得以合法合規二次利用及商化應用。
• 設立國家級健康資料研究中心(Health Data Research Center, HDRC),完備健康資料治理與研發。
⑴ 現在和未來的科技計畫需有資料互通及方便使用機制,如中研院、衛福部、 經濟部、國科會等蒐集的生醫數據及各醫學中心EMR (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
(2) 後續匯入新成立之國家級健康資料研究中心(HDRC)。
• 建立前瞻與嚴謹的資料保護制度,保護個人醫療資訊隱私安全,同時鼓勵推動群體健康資訊應用於科研及商化。
前瞻研發 »
• 為生醫產業建立生成式人工智慧應用之教育機制,以促進生成式人工智慧的廣泛應用。
4. 智慧醫療與醫療資訊系統
加速產業發展 »
• 發展智慧醫療應從教育制度、媒合機制、取證及產學研合作經驗交流、跨域組國家隊、納入健保與商保等面向著手。• 發展以醫療大數據為基礎的人工智慧服務及以人為本的創新產品,並重視跨院/跨國驗證。
基盤革新 »
• 醫療體系的HIS及FHIR系統整合對於智慧醫療產業至關重要,應有跨部會合作機制共同推動。• 政府對於去年BTC通過之次世代醫療資訊系統已有初步規劃,未來應著重於其計畫之執行是否符合「次世代」與「公私協力(PPP)」之兩大主軸,避免預算過度投資於特定醫院之硬體設備,忽略最終政策目標之達成。
5. 國際鏈結
市場拓銷 »
• 國際市場鏈結是科技發展之重要終極目標之一,為利各項本土研發成功之各類創新生技產品、智慧醫療及優質學名藥,如以臺灣做為首發市場,要健全場域驗證、輔導取證、落地應用與市場准入各項機制,並可配合新南向政策拓展國際通路及市場。• 策略須從人才、資金、法規各方面著手,更須借重國際併購引進先進技術及國際通路。
成立國際大數據公司 »
• 鼓勵 ⑴ 具明確Informed Consent之人體生物資料,及 ⑵ 去識別化的醫療健康資料,成立兼具公益與營利之全球性健康大數據公司。
>>本文刊登於《環球生技月刊》Vol. 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