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piggyBac引領非病毒基因載體風潮

先驅生技吳瓊媛 創新「qCART」盼攻克實體腫瘤

撰文記者 巫芝岳
日期2022-04-19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先驅生技以CAR-T「非病毒載體」相關完整技術為主力。圖左起為執行長吳瓊媛、營運長溫國蘭

吳瓊媛在2006年發現了「piggyBac」基因作為載體的能力,具高度潛力能取代病毒、用於開發人類基因治療的基因體改造系統,研究並發表在《PNAS》期刊上。為了實現piggyBac在臨床上的強大潛力,她毅然創業成立先驅生技;而除了「非病毒基因載體」外,團隊也進一步結合其專利的細胞培養、緩衝液,及標靶基因篩選系統,成為「qCART」平台,不但有效降低CAR-T療法製備成本,更有望克服目前CAR-T療法僅能用於血液腫瘤的限制,攻入實體腫瘤領域。

撰文/巫芝岳 攝影/吳培安


自諾華(Novartis) Kymriah於2017年取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批准後,「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療法」(CAR-T)一夕間成為眾多癌友的曙光,各大廠、新創公司紛紛投入。

不論是CAR-T或基因療法,都需經過以「載體」將特定基因片段送入目標細胞內的過程;載體相關技術也因此成為各研發團隊的獨門秘訣。

除了目前最常見的病毒載體,「非病毒載體」由於具較高的安全性、能突破病毒的某些限制(如:基因承載量),因此更為受矚。

在臺灣,也有一家以「非病毒載體」相關完整技術為主力的生技公司―由前長庚大學分子醫學研究中心研究助理教授吳瓊媛,於2018年創辦的「先驅生技」,全心投入這項有望解決CAR-T「難攻入實體腫瘤」困境的技術研發。

吳瓊媛在范德比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攻讀博士時,曾加入當代基因轉殖胚胎鼠先驅Dr. Hogan的研究團隊,爾後,有感胚胎發育的研究已經變成制式化的工作,後來轉而加入被譽為「天才科學家」的知名神經科學家Dr. Peter Kolodziej門下,開始研究基因與周邊神經發育的關聯,並順利拿到博士學位。

畢業後,吳瓊媛先是到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UCSC)繼續進行神經科學的研究,隨後任職美國喬治亞醫學院(Medical College of Georgia)的研究工作,讓她得以研究如何把基因置入細胞,並開始投向基因療法與細胞療法。

先驅的代表作—「Quantum pBac」非病毒載體平台,正是源自吳瓊媛在美國喬治亞醫學院的研究成果。

發現piggyBac基因潛力登《PNAS》引領非病毒載體研究風潮

2006年時,吳瓊媛在尋找非病毒的基因治療最佳載體的過程中,證實源於小菜蛾的「piggyBac」基因,具有很高的「跳躍子」(Transposon)活性,如同過去已知的「睡美人」(Sleeping Beauty)基因,可有效讓特定基因嵌入染色體中,來影響基因表現。她發現piggyBac是最具潛力能取代病毒、用於開發人類基因治療的基因體改造系統,這項發現開啟了非病毒載體基因工程技術的革命,並發表在《PNAS》期刊上。

吳瓊媛回憶:「當時這篇論文引發很大的轟動,也在國際上掀起產學界對piggyBac的興趣。」

然而,她並未停留於學術上的成就,回到臺灣任職長庚大學分子醫學研究中心後,她持續探索以piggyBac發展基因治療的可能性,同時嘗試改良其轉位系統。

最後,她為了實現piggyBac在臨床基因治療中強大的潛力,有望讓療法價格降低、受惠更多病人,於是又毅然進入產業,在臺灣成立先驅生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