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創投相挺 Genentech、Amgen元老匯聚

喜康生技要讓蛋白質藥物開發 從台灣發光

撰文記者 林亞歆
日期2013-09-10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喜康生技經營團隊個個都大有來頭(右6為台康生技總經理林穗虹)。

一群顯赫資歷的國際大藥廠元老菁英,看準了至2017年蛋白質相似藥的520億美元市場,選擇到台灣創業。國際級創投凱鵬華盈基金、美國生技巴菲特的博樂、中國紅杉資本基金、台灣中華開發投資銀行等聯合力挺,希望臺灣在全球生物製藥產業的研發創新與生產製造,能扮演更主動、更關鍵之角色。

撰文/林亞歆


掀開喜康生技(JHL Biotech Inc. Taiwan)創始團隊名單,超強卡司讓人眼睛很難不亮!

總裁美籍義大利人喬石瑞,是Genentech耆老之一,負責Genentech命脈產品--胰島素和重組人類生長激素的製造、量產,公司生技製劑開發、建廠、海外擴廠的靈魂人物。

總經理林穗虹,一生工作也幾乎在Genentech,歷任Genentech 的GMP管理系統管理、臨床藥物生產、臨床藥物包裝以及生物化學工程各部門主管。同時也是美國加州TLC慈善基金會的主席和創始人。

副總裁美國人卡大衛,參與了FDA在2004年2月核准的晚期大腸直腸癌Cetuximab/Erbitix®藥物整個研發過程,擁有超過15年從藥品注冊、申報到cGMP標准下藥品生產過程的質量控制領導經驗。

細胞株開發總監阮昭傑博士,是美國前Amgen蛋白質科學和轉化醫學總監。目前在全球擁有21項專利或申請中專利,是單株抗體研發及建構專家,世界首個發現生物標記物-kRAs突變與結腸癌移轉的關連,證明Panitumumab藥物能夠用於治療轉移性結腸癌的科學家。

正在武漢光谷生物城建廠的武漢喜康總經理魏建中博士,是凱鵬華盈創業投資基金合夥人,曾任港商和記黃埔醫藥集團商務開發的高級副總裁及麥肯錫顧問公司上海辦公室咨詢顧問,主導了多個跨國新藥研發的合作案。

個個都來自跨國藥廠核心主管,當這等於握有藥廠成功經營KNOW-HOW的組合,看準了至2017年蛋白質相似藥即將釋出的520億美元市場而決定創業,美國最大的大型創投凱鵬華盈基金(Kleiner PerkinsCaufield&Byers,)、有美國生技巴菲特之稱的博樂公司(Burrill & Company)、紅杉資本中國基金(Sequoia Capital China)、中華開發投資銀行(CDIB),大家立即集資了5000萬美元資本額,其中伯樂、開發工銀及凱鵬華盈各佔20%e股權。

凱鵬華盈基金合夥人黃瑞章說,「二年多來看了無數的創業BP(Business Plan),沒看到這樣亮眼的案子……。」


喜康生技總裁美籍義大利人喬石瑞。

團隊超過400年生物製藥經驗

2012年12月,喜康生技以英屬開曼群島商JHL Biotech, Inc.在台之全資子公司,正式在台灣的竹北生醫園區內成立。公司將台灣定位為總部及研發中心,計畫發展一系列抗體新藥和符合國際標準的生物相似藥產品(Biosimilar,生物相似藥在我國亦屬於新藥研發之範疇),期能在台灣打造出世界級、更高品質但更低成本的抗體藥物開發基地。

本刊來到各相關部會和地方與中央政府爭相提拔的「新竹生物醫學園區」,但諾大的空盪地上,只有今年5月才完工的生技大樓開放使用。

「我們20多個成員加起來,在這個生物製藥領域有超過400年的經驗!」坐落於生技大樓5樓,喜康創始人兼總經理林穗虹在剛完工的辦公室樓梯公共空間說,一旁的抽風機還轟隆地作響,油漆氣味還刺鼻。

創辦喜康前,林穗虹任職於全球生技產業始祖的Genentech公司,在Genentech 長達22年的時間裡,她歷任GMP管理系統,臨床藥物生産、包裝、商業化以及生物化學工程等上下游部門擔任重要工作,對藥物從開發到上市有完整的管理資歷。

2009年Genentech被瑞士藥界巨頭Roche製藥併購後,重視開創性及研究風氣工作氣氛的她,感覺「公司的文化都變了!」,便毅然決然地退休。同年12月,她回台灣擔任--雅祥生技醫藥(日祥醫事管理顧問公司相關企業)總廠長,該公司是由宏碁創辦人之一、但已退隱江湖潛心修佛的林家和個人資金幕後支持。雅祥從2005年起,已經默默從事具醫療效用的人類酸性纖維母細胞生長因子 (haFGF;Recombinant human acid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蛋白質的研究發展,林穗虹協助建構了蛋白質生產廠。

重新和故鄉接軌,也是這個重要的契機,讓她發現自己的經驗能為台灣生技產業拓展新方向,她把希望將經驗傳承更多有志生技產業年輕人的想法告訴了喬石瑞。

奉獻畢生經驗從台灣再起江山

現任喜康總裁的喬石瑞,在蘇聯時期的保加利亞出生於1969年逃出鐵幕到美國接受庇護,1981年加入Genentech,參與了Genentech發展的兩個重要時刻:1982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通過Genetech的合成胰島素;與1985年Genetech發表幼童次級人類生長激素。這兩種藥物是首批獲得美國FDA認證的藥物,人體胰島素更是第一個被FDA核准的基因改造醫療產品。

從引進單克隆抗體藥物的生產,到創建Genetech生物原料藥、生物制劑及醫療設備的全線外包服務能力,甚至是最近負責評估2007年動工的新加坡新工廠設立,喬石瑞都是主導人物。任職於Genetech長達30年中,他一直是生物醫藥創新領域的領航者,林穗虹說,「全世界有他這樣生物醫藥開發經驗和資歷的人,5隻手指都數得出來」。

「在美國學了這麼多,如果還不出來貢獻,就是埋沒了我們的知識,」林穗虹看見亞洲發展生技產業的潛力,希望將豐富的工作經驗回饋亞洲生技產業。喬石瑞個人因為在新加坡建廠,也被台灣藥華醫藥總經理林國鐘邀請到台灣來擔任藥華蛋白質廠蓋廠顧問,對台灣不是完全陌生。

據統計,至2017年蛋白質相似藥的市場將達520億美元,2020年前,更多蛋白質新藥專利到期,市場可高達830億美元。兩個Genetech的耆老級人物決定奉獻畢生經驗,並選擇彈丸之地的台灣再起江山,希望能在亞洲蓋一間國際規格的藥廠,準備迎接幾年後蛋白質藥物專利過期時相似藥釋出的黃金時期。

凱鵬華盈挺身  千里馬遇伯樂

2011年底,他們著手撰寫企劃書,並約定1年內若是無人投資便收手,專心過退休生活。去年5月,他們第一次到香港見了世界最大的風險投資公司凱鵬華盈(KPBC)中國基金合夥人黃瑞晉,過去二十餘年都在藥物開發與生物技術產業及投資的黃瑞晉,立即聯合了專門投資生命科學領域的博樂公司、中國最大的紅杉資本、以及中華開發投資銀行,12月,5000萬美金資本到位,喜康在台灣誕生了。

喜康生技將在台灣設立全球抗體藥物研發中心和先導工廠(Pilot Plant),研發中心主要負責公司細胞系研發、上下遊製程研發,目前正積極興建符合cGMP標準、可容納2個500升發酵槽的抗體藥物先導工廠,及配套的研發、品質檢測及行政管理中心。先導臨床級工廠則預計於2014年的第1季通過核准生產,先導工廠運作後,將有能力每年生產高達20種公斤等級的不同單株抗體。

目前,喜康也同時在武漢「光谷」國家生技園區設立符合GMP、達2000 L的量產級生物反應器,預計2015年完工後,每年可生產超過100 kg的單株抗體。

但林穗虹強調,喜康除了鎖定專利即將到期的明星藥物的生物相似藥(蛋白質藥物)的製程開發和製造外,主要還是將專攻自主開發的新藥,新藥部分會以抗癌藥為主,目前進度最快的產品為淋巴癌用藥,現在在臨床前階段。

喜康蛋白質生產線還在建設,目前已經傳出已經有大藥廠達成合作的協議。喜康也計畫,等武漢廠開始啟用,後年(2015年)將規劃在台IPO上市。

吸引外籍人才到台灣

林穗虹指出,回來台灣,除了鄉土情懷之外,主要還是台灣在亞洲發展生技產業有優勢。她指出,台灣的人才素質很好,雖然普遍就業經驗比不上新加坡,但熱情和學習能力讓台灣充滿潛力。她不怕錄用應屆畢業生,希望給更多年輕人機會,也才能真正圓滿團隊傳承經驗的初衷。喜康把研發與先導工廠的初期製造放在台灣,就是希望把「brain」、技術留在台灣,幫台灣訓練人才。

重視人才的林穗虹直說,「他們(員工)就像我的孩子一樣」,她希望給員工最好的工作環境,她甚至請專人負責員工的午餐,午休時間,大家就像家人一樣,在交誼廳一起吃飯,溝通、交流。

現在,除了台灣員工之外,已經有不少原來美國幹部跟著來台灣打拼。原來隨著喬石瑞擔任新加坡Genetech的品管負責人喬大衛,就是辭去職務來到台灣,他的辦公室裡還堆著沒拆封的搬遷行李。

喬大衛表示,喜康領導團隊的國際經驗能讓他們看得更遠,更因為熟悉這些大藥廠舊系統製程的各個環節和細節,現在更有機會優化、改良和創造品質更好、技術更先進的製程系統。光是這個想法的改變,就值得他拋下國際大廠的光環到台一試。

他強調,喜康將品質視為整個公司最重要部分,每個環節都是品質為第一優先,也只有如此才能締造長期的成功。「生物製藥這個產業,沒有品質,你就什麼都沒有」喬大衛為喜康的願景下了總結。


大陸武漢國家生技園區,通稱『光谷生物城』,喜康在這裡建立2000公升的GMP量產級生物反應器,預計2015年完工投產。

超強卡司遇到台灣政府  創業同樣篳路藍縷

林穗虹坦言,最初喬石瑞其實最中意的公司設立地點是在新加坡,但因為林穗虹推薦,加上KPBC主投資人黃瑞晉指出,台灣政府對於生技產業有各項優惠政策,才決定將公司設在新竹生醫園區。

只是一群生技大咖,碰到生技領域尚未成熟的台灣政府,一樣被撞得滿頭包。

「台灣的單一窗口和我們認知的單一窗口,是完全不同的解釋」林穗虹苦笑說,我們認為單一窗口就是「只有一個窗口」,無奈台灣的單一窗口是「每個部門都有一個窗口」。

台灣行政程序瑣碎讓她四處奔走,好不容易租到生醫園區的4個單位(約480坪),但其中卻包含近50%的公共區域,辦公室面積馬上縮水一半。但當他們提出加租同棟其他無人承租的辦公室時,官方卻表示,政策規定一家公司最多就是四個單位,「若需要這麼多坪數,應該自己去外面蓋大樓…」,園區寧可空著養蚊子,也無法彈性配合。

開始裝潢辦公室後,林穗虹發現生醫園區內的設備不符合生技產業的需求,生醫園區內沒有設置天然氣管線,沒有合乎要求的 實驗室氣體管線,甚至連專門接送員工從高鐵站至生醫園區的接駁車,也沒有配合高鐵班次。如高鐵到達時間是8點33分,但接駁車堅持準時8點半離開,屢次向園區反應,得到的回應是,「不符規定,所以辦不到。」

一連串讓人難以置信、無法理解的政府邏輯,讓這群經歷過新加坡政府積極和效率的團隊感到非常無奈。各式層出不窮的問題,讓懷抱立足台灣的林穗虹,也不免氣餒,「台灣人才、氣氛都好,就差政府實質的推動!」

>>本文刊登於《環球生技月刊》Vol.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