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有效減緩罹患失智症的風險,由陽明大學生物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研究所開發之「穿顱超音波刺激」技術,利用超音波刺激腦部,增加腦神經滋養因子,提供安全、非入侵性的保健與治療,達到預防與延緩腦退化症的目的。
文/陳欣儀 圖/蔡立勳
2015 年8 月國際失智症協會(ADI) 發佈全球失智症報告,全球失智症人口約有4,680 萬人,推估每年平均新增990 萬名病患,每3 秒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顯示失智症風暴正席捲而來。
據內政部估算,同樣快速朝高齡社會發展的台灣,2015 年失智人口約25 萬人,佔全國總人口1.07%,台灣失智症協會也推估,目前台灣每天約新增25 例失智症患者,預計2041 年將達最高峰。
大腦中,海馬迴負責記憶與空間定位,同時分泌神經滋養因子,當神經滋養因子分泌低下時,可能會導致失智症發生,失智症是一種症候群,然目前臨床上並無有效根治的方法,主要以藥物減緩症狀惡化,但常伴隨副作用。
近年,雖出現以電、磁或光刺激於失智症的相關疾病研究,但治療無法到達大腦深層掌管記憶的海馬迴,侵入式治療則易造成腦部受損或併發症。
陽明大學生物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教授楊逢羿,4 年前發現父親患有失智症,親身瞭解照顧患者需耗費巨大心力,便投入與失智症相關的治療研究。楊逢羿帶領的「神經退化性疾病研究團隊」以低強度脈衝式超音波穿透頭骨來刺激腦部,促進內生性的「腦源性神經滋養因子」(brain-derivedneurotrophic factor, BDNF) 增加,首創以「穿顱超音波刺激技術」,達到預防與治療失智症之目的。
穿顱式超音波刺激雛型機的技術部分已申請台灣及美國發明專利,超音波刺激器則經由專利合作條約(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 PCT) 申請世界專利。此項安全、創新且非侵入性的物理治療方法,有望為失智患者保健大腦開啟新曙光。
穿顱式超音波刺激雛型機的技術已申請美國與台灣發明專利。
臨床超音波技術障礙
楊逢羿曾跟隨台灣大學醫學工程學研究所教授林文澧進行研究,林文澧是國內第一個以治療用超音波為研究的先驅,利用高超音波能量,使體內產生高溫以燒死腫瘤細胞。
在林文澧帶領下,楊逢羿進入從未接觸過的治療用超音波領域,並以腦部腫瘤治療為目標。但當時台灣並無完善的設備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