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港交所推出未盈利生技公司上市新規,香港在生物科技市場投融資交易十分活躍。香港政府也積極投放公共資源,以利生物科技經濟所必須的研究發展能力和營商環境。
同時也因為香港特殊的地理位置,香港生物科技相較其他區域,產業業者們也顯得更為團結,並透過組織運作共同參與國際間的活動,以吸引更多對其生物科技有關業務的投資,積極建立對產業增值鏈有可持續貢獻的夥伴關係。
2019年臺灣醫療科技展期間,香港生物醫藥創新協會(HKBMIA)在主席盧毓琳及常務會董陳晉宇率團下,包括偉崇生物科技控股旗下江蘇思穎柏霖、萬信電子科技(Myndar)、Qi Diagnostic等新創有成的廠商也連袂來台,展現香港在利基型生醫領域的蓬勃發展。
本刊也透過陳晉宇的引薦下,獨家專訪這些別具利基、且正積極與臺灣建立夥伴的廠商。
撰文/ 劉端雅
「毒膠囊事件」受震驚
鈕扣大王決心開發澱粉膠囊
偉崇生物科技控股旗下江蘇思穎柏霖生物董事長陳偉崇,最早是做鈕扣製造、貿易起家的成功企業家。
提起陳偉崇,可能是臺灣紡織大廠(包括吳家的新光紡織)無人不曉的鈕扣大王,貝殼鈕扣製造、銷售全世界,甚至遠在斯里蘭卡都設有生產工廠。
蓄著小鬍、給人俠氣的陳偉崇,其實是虔誠的基督徒。讓人好奇,他的鈕扣事業版圖如此宏遠,為何會進入生技產業?
有毒工業明膠 流入食品、醫藥企業
原來,2012年中國央視播出《毒膠囊的秘密》,曝光了河北一些企業用石灰對各種垃圾場拾來的皮革廢料進行褪色漂白和清洗,再熬製成工業明膠,最終這些含重金屬-鉻超標的明膠大肆流入藥品、保健食品企業。
這讓陳偉崇非常震驚,「需要藥品的人已經是生病的人了,怎堪的了膠囊有『毒』!」
他因此大受啟發,「中國人很需要自主研發膠囊原料」,也因為30年的鈕扣事業已經穩定,並讓陳偉崇累積了財富,他正想著轉型投入新項目事業。
於是,單純的這個念頭,讓他儘管初期受到家人反對,因為陳偉崇並無生物科技背景,但他堅持自此投入開發藥品級膠囊,「生物科技有益人類健康福址」,陳偉崇說。
3千億人民幣產業鏈市場
2013年,陳偉崇找上安徽大學生命科學院研發羥丙基澱粉(Hydroxypropyl Starch)的團隊,並投資技轉成立思穎柏霖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專注研發與生產羥丙基澱粉和利用羥丙基澱粉開發膠囊原料。
根據統計,全球空心膠囊每年使用量1兆粒,中國則有2,000億粒左右,占全球市場率20%。
目前,空心膠囊的生產也都是國外廠商,主要包括有Qualicaps、Capsugel、Associated、Suheung和Farmacapsules等5家,但原料仍以明膠居多。
「生產澱粉膠囊成本因為昂貴,市占率不到10%,市場大約只有3.3億美元。」
但陳偉崇卻反而看到了澱粉膠囊潛藏的巨大空間與商機。
陳偉崇表示,「雖然占率不到10%,但羥丙基澱粉可以帶動的產業鏈遍及藥品、食品、保健品、化妝品等範圍,是一個高達3千億人民幣的龐大產業鏈。」
8年開發之路 研發預算追加10倍
思穎柏霖第一階段的發展定位為膠囊原料生產商,之後希望將產品拓展到藥用輔料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