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17,臺灣生技指數下跌12%,但具「新.小.奇」特色的公司仍逆勢大漲。由於臺灣生技結構性問題短期內仍難以解決,1H18的選股思維仍以「新.小.奇」為核心。「新」:非過去耳熟能詳的公司、或沉寂長時間未表現的公司。「小」:中小型股。「奇」:業績突出或具轉機者。
撰文/張立群
臺灣生技具代表性的重點公司,3Q17合計的稅後獲利為35億元(YoY+7%),是近5季來的首度同比(YoY)正成長,就成長性而言,遠優於3Q16~2Q17期間的YoY-46%~-18% (參見圖一)。
反映該獲利的好轉,臺灣生技股近期價量略增,具代表性的上櫃生技指數2017年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上漲約2%,上櫃生技的成交金額佔整體櫃買的比率,亦由9月至10月的4%左右,回升至11月的6% (參見圖二)。
近期領漲的生技股,主要為3Q17財報利多、或4Q17展望佳者。就3Q17財報而言,依獲利成長性排名(參見表一),依序為:⑴中化生(YoY+349%)、⑵友華(YoY+114%)、⑶生展(YoY+94%)、⑷泰博(YoY+ 87%)、⑸生達(YoY+56%)、⑹東洋 (YoY+33%)、⑺大江(YoY+27%)。而4Q17展望甚佳的麗豐(3Q17獲利YoY+16%、4Q17獲利YoY+67%),近期股價亦有不錯的表現。
年底封關前小確幸 「新.小.奇」概念股
生技股自2H17起,營運動能已逐漸回溫,且因4Q16~2Q17期間的低迷,更能凸顯出4Q17~2Q18的獲利成長性。
預期生技4Q17獲利同比仍舊有正成長(YoY+3%),1Q18獲利同比成長將躍升至106%。
2Q17同比成長也依舊有37%的亮眼水準,成長主要由「中小市值」的公司所帶動。臺灣生技經歷22個月的低迷後,有相當多的公司評價被嚴重低估,隨著公司自身獲利的好轉、及整體獲利成長轉強,臺灣生技可望開啟一波Re-Valuation (重估)的「小確幸」行情。
臺灣生技股中,新藥是權值佔比最大的族群(33%),而第二大的製藥族群(25%)股價又往往以新藥股馬首是瞻。而新藥股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