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8年,一個人類與機器人共生的社會,雖然這僅是《底特律:變人》中所虛構的世界,但回首機器人的發展史以及現今人們依賴自動化服務的程度,不難想像智慧機器人的世代或許會比想像中還更早來臨,最終人類真的會被AI毀滅嗎?亦或是機器也會慢慢演化成「人」呢?
撰文/楊傑名
近年來,越來越多「互動式電影」類型的遊戲推出,玩家可以在遊戲過程中替主角做出抉擇,且每項決定都會影響後續的劇情發展,甚至可能導致完全相反的結局。
今年5月25日甫發售,由法國遊戲公司Quantic Dream所開發的《底特律:變人(Detroit: Become Human)》正是近期「互動式電影」遊戲中相當傑出的作品之一。
仿生人取代人力?
《底特律:變人》所描繪的,是在2038年一個近未來的世界,拜著仿生人造器皮膚甚至表情的智慧機器「仿生人(Androids)」已成為量產商品並投入社會提供各項服務,諸多如管家、服務生、搬運工、司機、醫生等職業,都有相對應型號的仿生人用以取代人力。
然而,在仿生人大量投入勞動市場的背後,急劇攀升的失業率卻讓社會上醞釀著一股對仿生人不滿的情緒。屋漏偏逢連夜雨,各地又無預警地陸續傳出仿生人發生異常並攻擊人類的消息,儘管只是零星案例,但無疑是在這層如履薄冰的關係中投下一顆震撼彈。
遊戲中,玩家必須輪流扮演三位仿生人主角,共同推動故事的進行,也互相影響著彼此的命運,你的決定甚至會改變全體仿生人與人類的關係,究竟是和平共處或最終走向革命之途?
Quantic Dream的執行長兼遊戲總監大衛凱吉(David Cage)曾表示,「這款遊戲並不是要玩家扮演人類英雄,而是反過來扮演仿生人,透過這群比人類還要純粹的存在,來探討關於人類的過去、現在、未來,以及人性與情感等議題。」
有別於一般遊戲,《底特律:變人》的遊玩過程中,任一主角死亡並不會出現「Game Over」的字樣,亦不會使劇情停止,加上對話選擇時的時間限制,更反映了現實生活中往往需要果斷抉擇的壓力。
最終,遊戲並沒有所謂「最好」的結局,而是一個專屬於玩家的故事。也因此,《底特律:變人》可說是將「互動式電影」遊戲推向了一個新的里程碑。
互動遊戲中,仿生人具備能執行各類功能的「生物組件」。(圖/翻攝自Quantic Dream網站)
仿生人造器官突破 義肢也能感受痛楚
在未來世界中,機器人透過自我學習,進而產生了智慧、意識或情感,這樣的劇情也曾出現在許多電影中,例如:2001年由史蒂芬史匹柏執導的《A.I.人工智慧(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2004年由威爾史密斯主演的《機械公敵(I, Robot)》以及自2016年首播便引起熱烈迴響的HBO電視劇《西方極樂園(Westworld)》等。
不過,若要實現《底特律:變人》中的仿生人,除了先進的AI技術外,還需要能執行各類功能的「生物組件」,即仿生人造器官,才能讓AI能順利地與外界互動或是維持其運轉的狀態。
以仿生手臂為例,就單操作而言,從純粹抓握乃至更細微的指節動作,皆已發展得相當成熟,如1999年由Intuitive Surgical所設計和製造的達文西外科手術系統(Da Vinci Surgical System),已在世界各地進行了超過20萬次的手術,它不僅能模仿人類雙手做旋轉、抓取、捏夾的動作,也能在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