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醫療單位的統計,國內基於子宮發育不全、因病切除子宮或身體狀況不適懷孕的育齡婦女至少約有五千至一萬人左右,這些無法如願以償的夫妻,心中難免有缺憾。代理孕母的人工協助生殖技術,正好可以彌補這個缺憾,讓不孕婦女也能夠「傳宗接代」。
文/田明訓 (東元綜合醫院婦產部主任兼婦科主任)
在人工生殖的醫療技術上,由他人代為受孕途徑雖已臻成熟,運用這項技術的動機為生兒育女的渴望,亦可謂是人類「最基本的欲求與需要」。
但真正複雜的是,由代理孕母行為完成前後所涉及的相關倫理、法律、社會、心理、甚至宗教等層面的爭議,恐怕才是代理孕母合法化前後所需研究和面對的。
常見的倫理問題
最常見的爭議就是是否有「物化女體」,也就是把子宮商品化的疑慮。但撇開商業用途,純粹以醫療用途來看,幫不能懷孕的女性擁有小孩,是基於助人原則。而常見的倫理問題包括:
1. 孕母可能受到傷害:一些女權團體反對女性被物化、商品化,也就是把子宮商品化的疑慮。加上孕母的經濟條件與社會地位處於相對弱勢,因此「情感上」可能被傷害! 此外,懷孕及生產原本就有風險,這是孕母必須承擔的,「身體上」可能被傷害。
2. 經由代孕生出的孩子可能受到傷害:這是宗教界最為反對的理由,而且從以前「試管嬰兒」爭取合法的過程中,就有這樣的爭議!然而「試管嬰兒」合法實施至今,其實並沒有如預期般出現那麼多的亂象,反而造福了許多不孕夫妻。如今還未合法的「代理孕母法」,還是碰到這些問題,那就是經由代孕生出的孩子是否可能被「商品化」?不過,從「試管嬰兒」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