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開紅盤以來,生技股有別於2017的「實優於虛」,以新藥為主的創新生物科技族群近期走勢異常強勁,究竟是曇花一現?抑或是新藥股確實已走出浩鼎解盲失利的陰霾?
撰文/張立群
回顧2017年,臺灣上櫃生技指數、上市生技指數分別下跌9.5%與8.9%,當中以新藥股為重災區,指標股台灣浩鼎(4174.TT) 2017年重挫了47.2%,大跌逾3成的新藥相關公司亦不勝枚舉。
而表現相對強勢的中裕(4174.TT) 2017年雖逆勢上漲11%,但表現仍明顯低於臺灣加權指數2017年15%的報酬,更遠弱於香港生醫指數2017年近4成的漲幅。
浩鼎解盲失利的影響2017年持續存在,加上新臺幣匯率強升下,資金往電子股移轉,導致臺灣生技2017年表現疲弱。
在臺灣生技低迷的2017年,上市櫃僅有9%的生技股上漲逾3成,上漲逾10%的個股僅19%。上漲逾10%的個股中,有6~7成為具備獲利的保健食品、醫材、製藥、及通路公司(見【圖一】),另有約1成的公司為借殼股。
「買實不買虛」儼然成為2017年生技股的投資主流,且大漲的公司,多半具備「新、小、奇」的概念,「新」:非過去耳熟能詳的公司、或沉寂長時間未表現的公司;「小」:中小型股;「奇」:業績突出或具轉機者。
逆轉「買實不買虛」
然而,被邊緣化許久的「本夢比」新藥與創新生物技術公司,2018年以來不乏表現強勢者。新藥的大本營-上櫃生技指數即便經歷了2018年2月的系統性風險,2018年迄今(3/2)上漲0.9%,同期間以獲利公司為主的上市生技指數卻下跌了3.4%,「買實不買虛」的投資邏輯似有轉變的跡象。
此外,上櫃生技指數2018以來0.9%的表現,亦優於櫃買指數同期間的-0.5%、及加權指數的0.5%,也隱含投資人對於「新藥」、及「非關短期獲利之事件面題材」的風險胃納正在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