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生技產業高峰論壇──前瞻疫後新時代Outlook2030台灣生醫在哪裡?

邱南昌、何美鄉、周百謙、陳璧榮共籲 把握國內確診潮 推新冠藥物、幼兒及孕婦、次世代疫苗研究

撰文記者 巫芝岳
日期2022-07-29
邱南昌、何美鄉、周百謙、陳璧榮共籲 把握國內確診潮 推新冠藥物、幼兒及孕婦、次世代疫苗研究 (攝影/羅翊方)

今(29)日,由台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主辦的「台北市生技產業高峰論壇」中,針對目前及未來國內新冠防疫的佈局,邀請馬偕兒童醫院醫師邱南昌主持綜合討論,由北醫附醫事業發展部主任周百謙、中研院生醫所研究員何美鄉,以及昱厚生技董事陳璧榮,共3位專家共同探討。專家們指出,如何在台灣近三個月內快速累積了400萬名確診者下,進一步推動相關藥物、幼兒及孕婦疫苗施打,以及次世代疫苗的研究,是現在的當務之急。

邱南昌:新冠重症、長新冠 值得精準醫學投入

馬偕兒童醫院醫師邱南昌(攝影/羅翊方)

馬偕兒童醫院醫師邱南昌表示,相較於國外,台灣一直到今年的Omicron變異體出現,才真的有「大流行」的感覺;他認為,未來其他變異體所造成的傳染力或許會更強,但症狀程度不見得更嚴重。

另外他也指出,或許台灣的精準醫療,也能考慮往新冠重症、長新冠發展,例如了解具有哪些基因的人更容易發展為重症。

周百謙:把握大量確診數據 檢討用藥效果

北醫附醫事業發展部主任、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周百謙(攝影/羅翊方)

北醫附醫事業發展部主任,也是胸腔內科主治醫師的周百謙也表示,台灣在短短三個月內累積了400萬位病人,且以感染Omicron、Delta變異體為主,與國外數據截然不同。因此,如何把握此時機,針對包括長新冠等問題了解台灣族群未來的防疫方向相當重要。

他也表示,在這400萬人確診下,台灣需思考未來能否檢討用藥所產生的效果,甚至對於被稱為台灣之光的清冠一號,能否趁此時把臨床三期試驗做完,都是我們應檢討的,否則即便經歷了這波大量確診,若沒有這些臨床科學實證,未來仍無法讓清冠一號走出台灣。

何美鄉:應提早思考嬰兒、孕婦疫苗策略

中研院生醫所研究員何美鄉(攝影/羅翊方)

中研院生醫所研究員何美鄉則指出,國外現在也有科學研究發現,具有某些生物標記者很有可能發展為重症,這些我們都能拿來作為精準健康的應用;而對於多重檢驗,她也認為至少對於流感和新冠兩種疾病,特別需要佈局。

何美鄉另外指出,Omicron與Delta變異體對不同年紀的人毒性都不同,尤其對年紀越小的感染者,兩種病毒的毒性相差並不大,因此即便成人對Omicron已能建立免疫力,但新生兒或幼兒及早建立保護力也是需要的。「然而,mRNA疫苗對幼兒真的是較好的疫苗嗎?」何美鄉認為,對於5歲以下兒童,我們仍需要接受度較高的疫苗。

此外,何美鄉也表示,根據目前研究,孕婦若越晚施打,新生兒或許能有更高的血清抗體,不過究竟孕婦該如何接種,仍須更精準的資料研究,台灣也應把握機會進行更多相關的本土研究。

陳璧榮:廣效、黏膜、口服次世代疫苗仍待研發

昱厚生技董事長陳璧榮(攝影/羅翊方)

昱厚生技董事陳璧榮,則首先引述26日白宮首席防疫專家Anthony Stephen Fauci的發言,其認為未來30年Omicron病毒並不會消失,因此是否能有更廣效的次世代疫苗、黏膜或口服等新途徑的疫苗,以及其他治療藥物的開發,仍十分重要。

陳璧榮也表示,昱厚技轉自生技中心(DCB)的鼻噴黏膜佐劑LTh(αK),目前已進行過共7項抗原、2項過敏原的動物與人體實驗,證實其所使用的黏膜佐劑,能對人體免疫有所幫助。此外,再加上使用更方便、無針頭的設計,鼻噴的藥物或許更能幫助防疫。

他也透露,昱厚目前已洽談完成兩間國內CDMO協助生產,產量最高可達每週一百萬劑。

(報導/巫芝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