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30)日,由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DCB)主辦的「細胞及基因治療白皮書發表會」中,健保署長石崇良針對「新興醫療科技納入健保」議題進行演講時表示,除了8月1日即將開始給付健保史上最貴藥品——諾華(Novartis)的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基因療法Zolgensma外,健保署目前也正在研議將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AR-T)療法納入給付的可能方案。
石崇良透露,目前健保已受理CAR-T療法tisagenlecleucel成分藥品,用於治療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復發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的申請案。該療法與Zolgensma一樣為一次性的靜脈注射,不過,由於CAR-T療法安全性風險更大、涉及後續複雜照護,因此通過後可能並非所有醫院都能做,僅限於可提供完善照護資源的醫院可用。
針對這些「新興療法」納入健保的評估,石崇良也指出,健保近期正在做許多制度檢討,其中最重要的,正是將「醫療科技評估」(HTA),作為未來核准給付的基礎。
石崇良說明,HTA可簡要說明為「將該療法讓病人有品質的存活要花多少錢」換算為單位,再以該單位進行統計、衡量健保的給付金額。
石崇良也表示,健保署已在今年5月18日,與英國國家健康暨照護卓越研究院(NICE)簽訂了合作協議,未來將針對HTA人才培育、技術交流等方面進一步合作。今年9月,將邀請NICE專家來台,進行首次交流。
石崇良強調,健保署考量新療法納入給付時,會將能替代現有療法、無財務影響的療法納入優先考量,第二則是針對能滿足未滿足的醫療需求、具有突破性效果的項目。目前,健保也正在研擬加速收載新藥的策略,未來可望在12~18個月內完成收載。
暫時性給付、分期付款機制 減緩健保財務衝擊
不過,石崇良也坦言,健保藥品支付的挑戰中,高齡化和醫療科技的快速發展是一大挑戰。
在高齡化社會下,65歲以上長輩使用的健保費用,就多達總預算三分之一以上;醫療科技發展上,以目前佔健保比例最高的癌症藥物為例,2022年癌症病人約比2014年增加三成,但醫療費用成長卻遠超過兩倍,從130多億成長到近400億。
因此健保對於治療後效果、財務衝擊上,不確定性仍較高的產品,會使用「暫時性健保支付」方式,先給予兩年給付、同時進行評估收案,兩年後再評估是否持續給付。例如:膽管癌藥物pemigatinib,就是在通過臨床二期單臂試驗後,先行暫時給付,未來再以真實世界資料進一步評估。
石崇良也以Zolgensma為例,雖該藥一劑要價4900萬元新台幣,健保在進行HTA評估後願意核可給付,但健保也和藥廠洽談好以「分七期付款方式」支付,成為台灣健保首次使用分期付款方式支付藥費的案例。
最後,石崇良也針對新興的基因檢測技術給付說明,他表示,目前健保主要給予已有對應療法的「伴隨式檢測」給付,因此如搭配標靶藥品的EGFR、PD-L1等,現在所獲得給付的,都是針對「單一位點」,對於能同時檢測更多位點的「大型panel」,可能以民眾須支付差額負擔的方式給予給付。
而對於成本高昂的次世代基因定序(NGS),健保則會持續搜集、參考各國給付方式,在考量給付對象/類別、專科別限制、實驗室資格、檢驗前諮詢、檢驗結果/報導判讀、資料庫建立等方面後,再進一步評估。
(報導/巫芝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