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Demo Day匯聚20支國內外新創團隊,橫跨人工智慧(Al)、3D列印、微創手術設備、穿戴型裝置、IoMT、醫療物聯網等領域,更邀請來自Stanford Biodesign美國、澳洲、日本、新加坡、以色列各國專家進行國際座談(Panel discussion),為新創鏈結國際生態系。
比翼生醫也表示,比翼生醫創投與智康創投共同成立目標為10億元新台幣(3000萬美金)的第二支基金THT Ventures已完成階段性募資,未來將專注投資數位健康、智慧照護、醫療人工智慧與創新醫材等領域的新創公司。
國科會產學及園區業務處處長許增如表示,國科會(舊稱科技部)於2018年成立TTA來建構台灣新創生態系,比翼加速器也是在早期就合作的加速器夥伴,並至今已扶持超過100多家新創團隊。這次發表將展現新創團隊將突破性創新轉變為驅動世界轉變的力量。
台北醫學大學副校長吳介信表示,北醫生醫加速器在產業界與創投的協助下,幫助新創團隊開發產品、制定未來策略和市場定位,今年孵育14支團隊,其中有四成是海外團隊,已然成為國際化的大家庭。今日活動匯聚創投、業界專家,是新創團隊展示產品開發和市場策略的絕佳機會。
秀傳亞洲遠距微創手術中心院長黃士維表示,培育新創需要整個生態系的努力,秀傳在5年前和比翼加速器成為合作夥伴,與醫院、創投、產業、政府、學校等一起合作,希望將創新帶入中南部偏遠地區,成為臺灣的梅奧醫學中心(Mayo Clinic)。
比翼生醫執行合夥人陳彥諭表示,在與北醫及秀傳合作的旅程中,我們感受到加速與培育創新醫療科技相當艱難,就像在攀登喜馬拉雅山一樣需要堅定的決心和毅力。這些新創經過不懈努力開發創新科技,不僅改善患者照護,也促進醫療進步,期許能一同改變未來的醫療保健。
美國、澳洲、日本、新加坡、以色列Biodesign專家來台! 共議醫療新創與政策趨勢
(攝影/黃珮嫻)
第一場綜合討論邀請到美國史丹福大學創新醫材設計中心(Stanford Byers Center for Biodesign)共同創辦人暨主任Josh Makower、澳洲Biodesign執行長Matthew Oldakowski、日本Biodesign共同主任Atsuhiro Nakagawa,共同討論全球衛生政策的現況與趨勢。
Josh Makower表示,美國最大的挑戰是支付、報銷、保險制度非常複雜,同時存在多種體系。例如有服務65歲以上長者的聯邦醫療保險中心(CMS),也有私人的醫療保險公司。他指出,這些公司不透明,他們是否採納新技術並不受外界影響,只有面臨巨大壓力時,他們才會改變。
Matthew Oldakowski指出,在醫材批准上,過去澳洲與歐洲保持同步,但在歐洲從醫療器材指令(MDD)轉成了新的醫療器材法(MDR)後停止。他認為,MDR對於臨床證據的嚴格要求有利有弊,現階段讓醫材上市變得很困難,但長遠來看更關注臨床證據可能是件好事。
Atsuhiro Nakagawa則指出,日本在1960年代開始實施的國民健康保險,帶來高度可及性的醫療服務,不過現在仍面臨一些挑戰。例如民眾不合理地使用醫療資源,而在醫療領域的投資過少、醫療人才薪資過低,也不利於刺激醫療創新。
(攝影/黃珮嫻)
接著,第二場綜合討論則邀請到以色列Biodesign聯合執行長Lior Lev Tov、新加坡Biodesign代理計畫主任Phin-Peng Lee、北醫校長吳麥斯,共同討論如何建立與創造國際創新生態系。
Lior Lev Tov分享,以色列雖然人口少、市場小,但是有很強的研發生態系與醫療健康系統,擁有為國際進行臨床一、二期試驗的優勢。
Phin-Peng Lee表示,新加坡政府穩定,因此可以制定長期的投資計劃來發展與建構新創生態系,與Biodesign課程共同支持具有潛力的新創公司。
吳麥斯指出,北醫致力於建構孵化創新產品的平台,為新創加值、創造新商模與鏈結產學醫,共同將創新帶入台灣。
由DeepRad.AI獲得Google Cloud與NEMIC的獎金、業師及課程。(攝影/黃珮嫻)
20家海內外新創亮相!橫跨AI、3D列印、微創手術、IoMT、物聯網
新加坡醫療科技新創Sporogenics運用生物活性聚合物製成可植入的微凝膠與薄膜,應用於防止微創手術和開放式手術術後沾黏。
來自英國的新創Allos AI,其運用Causal AI機器學習技術,串聯醫院電子病歷(EHR)數據來改善臨床試驗的患者分類以及管理風險,以加速臨床試驗的進行。
新加坡新創Oncoshot則建構一個健康意見交換平台,來連結癌症患者、醫院以及醫療產業,可加速臨床試驗進行。
台灣新創聲捷醫學(SoundJet Medical)針對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深層靜脈栓塞(DVT)開發出超音波漩渦溶栓醫材,只有2 mm大小,已在體外與體內進行概念性驗證,目前正在進行200萬美金種子輪募資。
聚動分子(moleculex)瞄準癌症治療過程產生的口腔黏膜炎,開發出可貼合口腔黏膜的薄膜,保護患者黏膜或是搭載傷口敷料促進傷口修復。
竹謙科技(Bamboo Tech)研發出心理健康AI情緒語音助手App,透過分析語氣和聲調判讀情緒,並推薦患者適合的情緒輔助工具,或是轉介心理治療資源。目前已有超過10萬名、遍及76國的的用戶。
采風智匯(AIM)運用AI影像辨識技術協助及早發現慢性病風險,準確率達到95%以上,目前已取得TFDA認證,預計今年Q3將遞交美國FDA申請。采風智匯已與北醫體系簽署產學合約,DeepXray慢性病AI產品將於雙和醫院骨科展開回溯型臨床研究。
DeepRad.AI開發的Deep-Lung是一套多合一,包含肺、心、骨的低劑量電腦斷層輔助篩檢系統,僅需15分鐘便可完成多項分析,預計今年進行臨床試驗,明年申請TFDA認證。
康善生技(ConnSante BioTech)是一家分子與細胞生物檢測公司,其開發抗癌能力檢測用來偵測幹細胞及免疫細胞的健康狀態。
柏瑞醫(Biomedica)致力於女性健康,已開發出包括骨質疏鬆症、肌少症、血癌、子宮頸癌、人類乳突病毒(HPV)、膀胱癌、乳癌等疾病的AI伴隨式診斷和篩檢工具,大部分已取得台灣、新加坡、越南的核准。
品醫生技(Precisely Printed Medical Ltd.)建構「3D生物陶瓷列印服務平台」,運用3D列印仿生數位化製造技術,分析病患骨質密度後設計製造個人化的骨植入物。
TSVoice開發出「智慧聲語穿戴式經鼻溝通器」,整合鼻腔共振收音技術與後端語音辨識科技,讓在加護病房的氣切患者可以順利與人溝通。
瑞泰生醫(Insign Medical)開發創新的拋棄式內視鏡,並搭載AI內視鏡輔具系統可以及時偵測病灶並且提高檢測率。
福寶科技(FREE Bionics)發展外骨骼機器人技術,其產品FREE Walk自立行-外骨骼機器人已獲得CE及TFDA上市許可,並行銷全球20個國家,預計募資300萬美金,並於後年IPO。
新加坡新創MOBIO Interactive透過智慧手機遠距監測並量化患者的壓力,進一步提供心理治療與教育,目前正在申請FDA的醫療器材軟體(SaMD)取證。
瑞士新創Acorai開發手持式與便攜式心臟壓力監測儀,可提供心衰竭患者即時監測。
西班牙新創Heuristik Health開發一款結合指紋辨識合人工智慧的轉體解方,可幫助辨識患者和行政管理。
加拿大新創Decipher MedTech正研發罕見疾病重症肌無力專用的快篩試劑,希望大幅縮短病人從確診到接受治療的等待期。
北醫衍生新創Omnisurgica開發具有AI軟體的內視鏡手術系統,可以檢測出血點,為醫師克服血液阻擋視線的障礙。
IMVARIA將AI導入影像與實驗室數據,進行臨床評估,目前已應用於辨識肺纖維化數位生物標誌物,並獲得FDA突破性醫材認定。
(報導/李林璦、劉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