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時間23日,中國藥科大學研究發現慢性壓力與腸道疾病復發的機制,並指出,壓力會透過腦腸軸讓腸道菌相改變損害腸道幹細胞(ISCs)特化(lineage commitment),也發現口服α-酮戊二酸補充劑(α-ketoglutarate, AKG)可以促進ISC分化,具有恢復腸道細胞損傷的能力。該機制揭開腸道微生物與大腦的關聯,並有望開發出創新精神疾病療法。該研究刊登於《Cell Metabolism》上。
過去研究發現,精神壓力與大腸激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等腸胃道疾病有關,因此,研究人員想找尋到其中的機制,研究人員將小鼠施予慢性束縛壓力(chronic restraint stress)下兩週,小鼠不能自由移動或轉身,但沒有受到過度擠壓,以此引起小鼠慢性壓力,但不會疼痛或受傷。
小鼠們在慢性壓力兩週後發現,其末端迴腸(Ileum)的絨毛高度(villi high)與腺窩層深度(crypt depth)顯著降低,絨毛高度與吸收能力有關,而腺窩層深度越深代表腸上皮細胞更新速度快。
研究人員指出,先前研究發現,負責身體戰或逃(fight or flight)反應的交感神經系統活化可以重塑微生物相,而交感神經通常透過精神壓力觸發。
研究人員發現,壓力會觸發交感神經,讓腸道共生的乳桿菌屬(Lactobacillus murinus)數量增加,而產生的吲哚乙酸(indole-3-acetate, IAA)會破壞腸道幹細胞粒線體的生物能量,阻止腸道幹細胞特化成分泌細胞,例如杯狀細胞(goblet cell)、潘氏細胞(paneth cell)。
雖然此次研究是在小鼠身上進行,但研究人員發現,在憂鬱症患者的糞便中也發現,其乳桿菌的數量以及IAA的濃度都比沒有憂鬱症的人高。
同時,研究人員也發現,讓小鼠口服α-酮戊二酸補充劑(α-ketoglutarate, AKG)可以促進ISC分化,並對壓力造成的腸道上皮細胞損傷具有恢復能力。
不過,研究人員也指出,未來還需要更多研究才能證明α-酮戊二酸補充劑的長期影響,以及是否可以改善腸道功能障礙的症狀。
研究人員表示,壓力會誘發體內一系列的變化,僅靠這項研究並不能解釋壓力與腸道之間的關聯,此次研究僅解決了壓力對腸道的影響,需要做更多研究來確認大腦如何傳遞細菌增殖的訊號,也需要進一步測試α-酮戊二酸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參考資料: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4-00188-4
(編譯/李林璦)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