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與日本CAR-T治療經驗交流會

TFDA推CAR-T製劑研發指引草案 台日專家籲共建自動化、品質確保工程

撰文環球生技
日期2023-11-03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創笙與環球生技於今(3)日舉辦臺灣與日本CAR-T治療經驗交流會。(攝影/吳培安)
 今(3)日,由創笙細胞及基因治療產業加速器和環球生技主辦的「臺灣與日本CAR-T治療經驗交流會」,針對細胞治療中熱門的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AR-T)療法,邀請包括臺灣細胞醫療協會(TACT)理事長沈家寧、日本Cyto-Facto執行長川真田伸、卡洛生物醫藥公司執行長林建廷,以及承寶、先驅、宇越、睿田、樂迦等國內公司代表,共同分享並探討CAR-T產業趨勢,以及如何突破臺灣目前的發展瓶頸。
 
衛福部食藥署(TFDA)藥品組科長劉佳萍代表食藥署致詞指出,近年再生醫療、CAR-T療法上市產品的數量越來越多,臺灣也已批准諾華(Novartis)開發的Kymriah;國內目前則有超過100項細胞與基因療法臨床試驗獲批准進行中。
 
TFDA藥品組科長劉佳萍 (攝影/吳培安)

劉佳萍表示,為加速國內再生醫療發展,食藥署已研擬了「CAR-T細胞製劑研發策略基準」草案,期盼能進一步幫助業界開發產品,並期待在正式公告基準前,能得到更多專家、業界的意見回饋。
 

沈家寧:10家臺灣業者投入CAR-T研發 食藥署相關草案擬定中

 
臺灣細胞醫療協會(TACT)理事長沈家寧,首先簡介全球CAR-T產業及臺灣發展現況。他表示,全球CAR-T細胞治療市場預期將從2021年的19.6億美元,成長到2029年的204.2億美元,年均複合成長率(CAGR)高達34%。
 
然而,目前CAR-T的發展還有許多未解的挑戰,包括學界及生技公司皆面臨細胞製造的瓶頸、價格極高恐讓患者負擔不起、如何為持續更迭的新形態CAR-T制定合適的法規,以確保患者能夠接受安全且有效的治療等。
 
沈家寧也表示,臺灣目前有120項進行中的細胞/基因治療臨床試驗,以及268項自體細胞治療計畫;已經投入CAR-T相關研發的業者,已經有台成細胞治療中心、卡洛生物醫藥、睿田生技、樂迦再生、宇越生醫、創恩生醫、沛爾生醫、先驅生技、長聖國際、承寶生技等業者投入,衛福部食藥署也正在擬定CAR-T細胞製劑研發策略基準草案,以協助產業界與學術界的研發工作。
 

臺灣細胞醫療協會(TACT)理事長沈家寧。(攝影/巫芝岳)
 

川真田伸:細胞製造產業位居樞紐 需與醫院、藥廠緊密溝通

 
日本神戶生醫研究創新基地細胞療法研發中心(FBRI RDC)創始主任、現任Cyto-Facto執行長川真田伸,則從製造服務(CMO/CDMO)角度,剖析細胞治療在製造上面臨的挑戰,包括細胞製造系統以及雲端製造管控等。
 
川真田伸表示,Cyto-Facto現正提供的製造服務,包含了臨床級的間質幹細胞(MSC)、iPSC衍生自然殺手細胞(iPSC-NK)之CDMO,商品級的CAR-T之CDMO,並與神戶大學科學與技術創新中心合作,設計新型的CAR-T,同時開發用於MSC與iPSC的品質確保工程(CQA);此外還針對細胞自動化系統,開發出雲端細胞製造系統AMP CGT 4.0、有利於大幅縮短細胞製程所需的時間,並改善供應鏈的數據格式化管理。
 
針對CAR-T治療的實務經驗,川真田伸認為醫療機構醫師篩選合適的病人,是影響CAR-T成效的關鍵,並建議為了增加細胞培養的成功率,勿使用已耗竭狀態的患者進行白血球分離術(leukapheresis),並挑選尚有成長能力、能在病人體內存活超過6個月的CAR-T細胞。
 
他也強調,CAR-T領域目前發展還不成熟、有許多發展的契機,建議CMO/CDMO業者應與醫療機構、藥廠及生技公司多向緊密溝通,互相分享經驗之餘,也能創造出反向的轉譯研究(reverse translational research),帶來更多創新的研發。
 

Cyto-Facto執行長川真田伸。(攝影/巫芝岳)
 

林建廷:醫療支出、人力、資金為瓶頸! 臺灣CAR-T產業挑戰大

 
卡洛生物醫藥執行長/臺大血腫科兼任主治醫師林建廷指出,相比於美國2017年就批准了Kymriah為首項CAR-T療法,臺灣直到2021年才批准、2023年納入健保,可說已落後多年。他也直指,臺灣在醫療支出佔GDP比例遠低於他國、加上生育率低導致未來人力不足、國內產業結構中電子業占比極大而對生技業投資不足,以及創投資金難以真正支持早期新創公司等問題,成為發展CAR-T等再生醫療時最大的挑戰。
 
在技術層面上,林建廷表示,若要增加CAR-T療效,必須優化CAR的設計和製造,以增進CAR-T品質,接著進行淋巴細胞清除(lymphodepletion),才能將CAR-T細胞回輸(infusion)給病人,加上其他鞏固性治療(consolidation)後,才有辦法達到更好的療效。
 
他也提出多項全球CAR-T療法發展的最新趨勢,例如CAR-T療法的適應症已隨著更多治療標靶開發而越來越廣,像是以GD2 CAR-T治療神經母細胞瘤、以Claudin 18.2 CAR-T治療腸胃道腫瘤等,都已有臨床報告顯示其療效;而異體CAR-T療法雖比自體療法更具能降低成本的優勢,但目前仍會遇到副作用高、療效可能不持久的問題。
 
林建廷表示,在研究機構、產業、健康照護系統以及政府間,必須達到要發展此產業的共識並相互合作,且該合作應面向國際,並期望有天或許有機會和日本、南韓、新加坡等亞洲國家合作,共同組成IND/NDA審查的法規調合聯盟(harmonization union)。
 

卡洛生物醫藥執行長/臺大血腫科兼任主治醫師林建廷。(攝影/吳培安)
 

臺灣CAR-T衝刺中!先驅、宇越、樂迦、睿田、承寶曝最新研發進度

 
而在綜合論壇中,則另邀到5家從事CAR-T相關產業的國內業者一同與談分享經驗。先驅生技營運長溫國蘭表示,先驅開發的Quantum pBac非病毒載體平台,能攜帶更大的基因量,並在轉導基因時的電穿孔(electroporation)過程中減少電擊對細胞的傷害。
 
此外,先驅生技自主開發的Quantum Booster細胞培養成分,可有效增加T細胞品質,都是能幫助降低CAR-T開發成本的工具,希望透過降低療法價格,讓病人得以使用到。先驅也期望能以此平台與研發界、CDMO製造端建立合作。
 
宇越生醫副總郭正宜表示,宇越於2018年提交了臺灣淋巴癌CAR-T療法臨床一期試驗、2020年獲批進行,使之成為國內首項進入臨床一期試驗的本土CAR-T療法,若順利,期望明年可進入臨床二期、2025完成試驗。他也透露,未來預計透過以各國合作方式在當地建立自身實驗室,藉此短患者自己細胞送出後製造的時間、提高CAR-T細胞品質,以提升公司競爭力。
 
樂迦生醫醫療長張裕享則表示,樂迦以CDMO為主要業務,也是目前國內細胞治療CDMO的先驅,具已獲認證的GMP細胞工廠,希望搭上臺灣生醫發展CDMO的熱潮,讓臺灣製造業的專長在細胞治療領域發揮。
 
曾任臺大附醫癌醫中心分院血液腫瘤部主任及台成細胞治療中心主任、現為睿田生技董事長唐季祿表示,睿田生技專注在幹細胞和免疫細胞儲存,並提供個人化的預防醫學健康管理服務,為未來的癌症細胞治療做準備;此外也投入CAR-T創新研發,例如CD22單標靶或是CD19-CD22的雙標靶CAR-T療法。
 
承寶生技則分享,公司雖然僅成立4年,但正在與美國FDA啟動臨床試驗申請前會議(pre-IND meeting),預期在2024年中啟動臨床試驗。其取得的重大突破,為將通常需要2到3週的CAR-T製程,大幅縮短到3到5天,未來也預計將嵌合抗原受體(CAR)技術擴及到自然殺手細胞(NK)、巨噬細胞(macrophage),並擴及到實體癌治療等。

綜合論壇中,先驅、宇越、樂迦、睿田、承寶等5家從事CAR-T相關產業的國內業者一同與談分享經驗。(攝影/吳培安)
 
(撰文/吳培安、巫芝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