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也邀請到5位專家到場暢談生醫新創的挑戰與解方,讓新創能與業師相互交流經驗與拓展人脈,包含美國高通業務開發總監暨高通臺灣創新競賽計劃負責人戴郁文、美商安美睿生技營運長何佳樺、經濟部新創圓夢網顧問馮志峯、北醫生醫加速器執行長陳兆煒、Sophie’s Bionutrients顧問項益容。
「精準健康產業跨領域人才培育計畫」協同主持人張權發教授表示,此次系列活動希望讓新創團隊能夠透過上下界的交流拓展人脈,為了讓計劃中的北中南新創團隊均有交流機會,將輪流在北醫、東海、成大等三校舉辦活動。
北醫跨領域學院院長張佳琪也分享,學生在學校中的創新創業教育較難延伸到畢業之後,透過此次活動不僅可以促進跨領域人才的培養,更能讓畢業後的新創團隊獲得後續的輔導。
教育部精準健康產業跨領域人才培育計畫顧問郭義松表示,近期臺灣生醫產業蓬勃發展,與教育部計劃培育跨領域人才的耕耘密切相關,期望該計劃能鏈結產學兩方,縮小彼此間的鴻溝,加速推動創新創業。
雷文虎克生物技術創辦人暨執行長徐丞志(攝影/李林璦)
「不務正業」化學家 徐丞志創雷文虎克從檢測、診所到次世代益生菌
徐丞志分享其創業的心路歷程,他笑道,「我一直都是不太務正業的人。」從化學系碩博士走到臺大化學系副教授,甚至取得國科會年輕學者養成計畫中的哥倫布計畫,一路在學術界表現傑出,但2021年創辦雷文虎克,2023年更完全借調擔任執行長,都讓人感到意外。
事實上,早在臺大化學系時,徐丞志就以微型質譜儀進行即時癌症篩檢,獲得兩次未來科技獎,朝向學術轉譯產業應用的方向前進。不過,徐丞志直言,其創業的起心動念並不高大上,他觀察,生技、化學學生畢業後往往受到台積電吸引人才而投身,因此希望透過創業讓學生能有更多樣化的選擇。
而雷文虎克的選題,則是徐丞志看到目前在標靶治療、細胞治療、免疫治療陸續出爐後,未來癌症可能不再是不治之症,取而代之、真正威脅人類健康的是長期慢性病,特別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眾多研究顯示與腸道環境的異常有關。
他指出,因此,雷文虎克運用質譜檢測微生物代謝體,並同步開發後續整套解方,包含次世代益生菌、搭配個人化預防醫療衛教諮詢。在代謝體檢測方面,至今已協助醫院和學術單位檢測超過1萬個樣本數。
而次世代益生菌方面,透過培養體學的方式,目前已建立超過百株的臺灣本土AKK菌株之菌種資源庫,也是迄今全世界最大的次世代益生菌AKK菌種庫,並於2023年5月與臺大醫院院長吳明賢團隊簽署MOU,共同推展AKK菌的研發。
5位專家暢談生醫新創的挑戰與解方(攝影/賴俊睿)
業師共勉保持創新創業精神 看好BIO跨域ICT
在徐丞志演講之後,5位專家也暢談生醫新創的挑戰與解方。馮志峯指出,在台灣,創業的萌芽在大學時期就開展,好處是能夠在大學時期就體會到創辦一家公司會面臨各式各樣的挑戰,但失敗率也比有經驗的創業家高,鼓勵學生創業可多與有經驗的創業家交流請教。
項益容表示,教育部計畫的核心是傳遞創業的精神,不論畢業後是否真的創業,或是到其他企業中進行體制內創業,保持創新創業的精神都有助於職涯發展。
張權發也表示,期望透過課程讓學生學習如何跟不同領域的人共同共事,跨領域的傾聽、溝通與互動都是未來職場上的必備技能,也是成長的基礎與養分。
參與過台灣─史丹福醫療器材產品設計之人才培訓計畫(STB)的陳兆煒分享,史丹福大學不僅匯聚了具有創新點子的學生,更大力鏈結創業者與新創團隊,讓新創團隊能獲得更多資源邁向下一階段,而北醫也致力於複製這樣的環境,盼能推動創新創業的發展。
戴郁文分享,2019年啟動高通臺灣創新競賽計畫,至今50家新創中約有10幾家是生技醫療團隊,高通可提供新創各種AI工具,加速生技新創跨領域合作。
何佳樺分享,創新產品要走向商業化時,如何落地臨床最是關鍵,在安美睿協助臺灣廠商早期擬定推廣到全球市場策略時也發現,智慧醫療跟數位醫療是臺灣優勢,十分看好未來整合資源挹注創新,有望邁向國際。
(報導/李林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