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哈佛首揭大腦單一神經元對「語義」反應 助未來腦機介面開發

撰文記者 巫芝岳
日期2024-07-16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Nature》哈佛首揭大腦單一神經元對「語義」反應 助未來腦機介面開發 (圖片來源:網路)

近(3)日,哈佛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的神經科學團隊,發現在大腦前額葉的語言區中,單一神經元對語言訊息反應證據,這些神經元能夠選擇性地回應特定單字語義。這是科學家首次在人類單細胞的層級,證實人腦如何精確處理語言訊息,並進一步產闡明在語言理解過程中,細胞層次作用。該研究對未來語言相關腦機介面的開發有很大的幫助,研究論文發表於頂尖期刊《Nature》。

本次由哈佛醫學院助理教授Ziv M. Williams領導的團隊,招募了十名即將接受癲癇手術的病人,在其大腦中植入電極,以確定癲癇發作的根源;這些電極能夠記錄每個人前額葉皮質中,約300個神經元的活動。

除了癲癇外,研究人員也同步透過這些受試者研究人腦對語言的處理功能,他們讓受試者聆聽共包含約450個單字的多組短句子,同時記錄這些神經元的放電情形,接著分析出其中具有相似的規則。

研究人員表示,雖然他們只在共含有數十億個神經元的前額葉皮質中,記錄了一小部分神經的活動,但他們發現,受試者聆聽到每個單字時,該區約會有2~3個不同的神經元放電。

他們進一步針對在不同單字間,皆會被活化的相同神經元進行了研究,發現具有相似屬性,或是彼此意思有所關聯的單字,會活化同一組神經元放電,例如:「鴨子」和「雞蛋」所觸發的神經元有部分相同;「小鼠」(mouse)和「大鼠」(rat)所觸發的神經元活動也比「小鼠」(mouse)和「胡蘿蔔」(carrrot)觸發的模式更相近;對如「上面」和「後面」等表示抽象空間關係的單字,也有其他組相應神經元產生反應。

這些大腦對單字的分類反應,在不同受試者之間是相似的,這顯示不同個體大腦對於詞義分組的方式相似,且這些神經元並非透過「聲音」來區分單字,而是透過它們的意義來區分。例如,當受試者在句子中聽到「兒子」(son)時,其腦中對其他家庭成員有反應的神經會被活化,但在聽到與son相似發音的「sun」(太陽)時,這些神經元則不會有反應。

此外,這些神經元的活動,並非將單字作為固定的記憶表徵(memory representations)來回應,而是高度動態的,會根據特定的句子上下文所反映出的單字含義回應。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甚至在不確定受試者聽到什麼字詞的情況下,透過觀察神經元放電,就能了解受試者聽到的內容,例如猜測他們聽到的一個句子中,按順序包含動物、動作和食物等。

當人們從耳朵聽見語言、在大腦聽覺皮質區處理聲音訊息時,前額葉皮質的語言區會負責「計算」出語言中單字的語義。研究團隊認為,由於直接記錄神經元活動,相較於核磁共振(MRI)等影像學方式更為快速,這項能快速從神經元訊號理解語言的研究成果,有助於未來腦機介面開發,像是幫助腦部受傷而失去語言能力的人復健等。

參考資料:

1.論文原文: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7643-2

2.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4-02146-6

(報導/巫芝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