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24)日,2024 BIO Asia-Taiwan亞洲生技大會於臺北南港展覽二館開幕,Session 3以「國際結盟邁向更健康臺灣」(Through International Alignment for a Healthier Taiwan)為題,邀請到普華國際財務顧問公司(PwC Taiwan)執行董事翁麗俐、工研院副總暨生醫與醫材研究所所長莊曜宇、日本內閣官房健康醫療戰略推進本部特別顧問武田俊彥(Toshihiko Takeda),從不同角度切入如何透過推動與開放國際合作,為新創生態圈注入活力。
亞洲生技大會主席李鍾熙於開場致詞中表示,打造「健康臺灣」是賴清德總統的重要政策,而這需要更多的資源、更好的科技與創新,也需要調整政策、法規、給付制度等,期許臺灣發展更好、更健康的生物科技產業。
亞洲生技大會主席李鍾熙。(攝影/巫芝岳)
中華民國開發性製藥研究協會(IRPMA)理事長暨台灣禮來(Eli Lilly)總經理勝間英仁(Hidehito Katsuma)表示,臺灣是國際生醫研究社群中不可或缺的一員,然而,我們的醫療體系面臨長期資金不足以及專業人才短缺等挑戰,因此健保系統必須進行改革,以確保永續性的資金來源並維持高品質的醫療照護。
中華民國開發性製藥研究協會(IRPMA)理事長暨台灣禮來(Eli Lilly)總經理勝間英仁(Hidehito Katsuma)。(攝影/巫芝岳)
翁麗俐:臺灣新創投資逐年升溫 前進國際市場、導入AI成為趨勢
PwC Taiwan執行董事翁麗俐於其演講中,簡要分析了臺灣新創生態圈的特色,並分享臺灣生醫新創如何透過與國際鏈結加速其發展。她指出,近年臺灣投資新創的金額及件數呈現持續成長的趨勢,企業及企業創投(CVC)則是其中主力,國外投資者的總投資金額雖然較小,但多參與較大型的投資案,生醫產業更是新創投資的焦點。
翁麗俐表示,PwC Taiwan和臺灣經濟研究院每年共同進行《臺灣新創生態圈大調查》的結果顯示,臺灣許多新創公司基於商品服務所定的市場需求,或是市場商業化/規模化潛力考量前進國際,其聚焦的海外目標國家前三名,依序是美國(22.7%)、日本(16.6%)、中國(14.1%)。
此外,國內新創公司積極開發AI相關創新技術的應用,其中又有74%的新創將AI運用在獨立研發之中;AI新創最熱門的應用主題為影像及視覺辨識(將近40%),產業應用類別則以健康照護與生技醫療最多(將近32%)。
最後,翁麗俐列舉了近年跨國生技醫療企業在臺灣的國際合作範例,例如:阿斯特捷利康(AZ)與工研院合力打造智慧健康生態系;百靈佳殷格翰(Boehringer Ingelheim)的Grass Roots Initiative提拔臺灣新創;科技部、經濟部與楊森藥廠(Janssen Pharmaceuticals)的國際產學合作計畫。
以及,默克(Merck)在臺投注研發資金及人才培育;莫德納(Moderna)設立「莫德納台灣mRNA前瞻新創獎」;羅氏大藥廠(Roche)與衛福部、國衛院共同執行「癌症精準醫療及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合作示範計畫等。
PwC Taiwan執行董事翁麗俐。(攝影/巫芝岳)
莊曜宇:工研院「生醫創新跨域合作平台」 力克BIO+ICT挑戰
工研院副總暨生醫與醫材研究所所長莊曜宇表示,疫情加強了全球居家醫療的趨勢,其需結合BIO和資通訊(ICT)來發展全面以病患為中心的預防、診斷和治療解決方案,例如自動監測與遠距支援、即時分析與早期風險預測、資訊的智慧整合等技術。
莊曜宇表示,臺灣的生醫產業在創新研發、客製化製造與高品質臨床研究上,都有堅強實力,而臺灣的ICT在全球供應鏈中更佔有獨特的頂尖地位,有許多ICT公司,如台積電、鴻海、宏碁等,已投入多種精準健康領域。
不過,臺灣生醫產業仍面臨諸多挑戰,包含如何整合ICT和臨床實務,難以取得資本市場資金,基礎建設支持不足,市場小要加強更多國際鏈結等。因此,工研院成立了「生醫創新跨域合作平台」,藉由鏈結工研院在醫療機構、資本市場、國內公司、國際大廠四大面向擁有的豐富資源,建構完整的生醫產業生態系,促進臺灣生醫產業的發展。
工研院副總暨生醫與醫材研究所所長莊曜宇。(攝影/巫芝岳)
武田俊彥:日本推「骨太方針」鞏固藥業生態系、強化新藥探索、國際合作
日本內閣官房健康醫療戰略推進本部特別顧問武田俊彥表示,日本是近年全球唯一生技醫藥投資呈現逐年負成長趨勢的主要國家,與此同時未批准藥物的數量,在2016年到2020年間從117件(56%)增加到176件(72%),顯示日本生技醫藥產業的投資和新藥批准量能雙雙面臨衰退危機。
因此,日本政府在國際藥價改革浪潮及國內批評聲浪的督促下,決心建立相關生態系,繼而在今年推出「骨太方針」(Honebuto,意指政府的重要政策),其中就包含了多項重要戰略目標,希望讓新藥研發環境水準與國際接軌。
這些戰略目標包括:打造具國際競爭力的臨床試驗系統、推出創新候選藥物、全盤審視藥物從開發到批准所需要的臨床研究醫院、開發能生產探索階段藥物的系統,以及培育並確保所需的人力資源。
此外,政府也決心重塑國內的新藥探勘(drug discovery)生態系,建構能促進研發資金於早期階段流入、串聯產學界不同參與者的促進系統,並透過公私協力部門委員會(public-private sector council)建立,吸引海外公司與創投加入。
日本內閣官房健康醫療戰略推進本部特別顧問武田俊彥(Toshihiko Takeda)視訊演講。(攝影/巫芝岳)
而在會後論壇中,IRPMA秘書長陳全文提及,臺灣醫療支出占GDP約6%、落後於日本、韓國,因此勢必得增加投資金額;莊曜宇也提出,需解決生技公司與投資人互相媒合的鴻溝,並呼籲生醫新創以臺灣為試驗基地,放眼全球市場。
武田俊彥分享,日本政府也面臨藥品批准較慢的挑戰,因此希望透過「骨太方針」提出三項策略,強化國內創造新藥的能力(creating drug power),讓更多候選新藥能從研發順利走到批准上市,彌補國內藥品短缺的困境。
談及如何改善新創失敗率高的問題,翁麗俐認為,必須重視提供新創支持的基礎建設(infrastructure),以及打造利於國際合作的市場環境,特別是國際合作不僅能提供新創支持,也有助於臺灣新創的產品或服務在未來進入國際市場。
李鍾熙總結,想打造更健康的臺灣,短期需要更多資金、資源的投入,長期則需要建構更茁壯的生技產業。
(報導 / 吳培安、劉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