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立璽榮、陽明交大頭頸癌融合蛋白新藥 登《Cell Reports Medicine》
2023-09-27 / 記者 吳培安
近日,陽明交大宣布,陽明交大先進治療研發中心與免疫新藥公司安立璽榮合作、開發頭頸癌之巨噬細胞靶向抗體與介白素融合蛋白新藥,已在動物實驗中展現縮小腫瘤的成果,於8月刊登於《CellReportsMedicine》;此外,安立璽榮也在日前(11日)宣布,其開發的白斑症(Vitiligo)候選新藥EI-001,已獲准於中國展開臨床試驗。 在此次合作中,陽明交大先進治療研發中心利用安立璽榮的雙功能抗體開發...
陽明交大生醫光電所 培育國際化跨域人才20載
2023-09-27 / 記者 吳培安
成立於2002年的陽明交大生醫光電所,是全臺第一家專注於生醫光電的研究所,不僅握有許多先進關鍵技術,也積極化研為用、與國際鏈結,成為臺灣生醫光電人才的培育重鎮。郭文娟所長表示,生醫光電領域將在未來10年快速增長,整合性、跨領域科技的人才養成刻不容緩。撰文/吳培安生醫光電(Biophotonics)是一門利用光電科技偵測與操控生物反應和材料的新興領域,從基礎的人體感測(例如血氧計、體溫計)和體外檢測...
CRO:細胞治療產品安定性、 收案、法規協和為最大挑戰
2023-09-27 / 記者 吳培安
對投身細胞治療產品開發的生技公司來說,具備臨床試驗執行經驗、提供價值鏈服務的CRO公司,可說是最佳「神隊友」。在本期封面故事中,本刊也採訪了三家具多國臨床試驗經驗、協助細胞治療公司客戶的CRO公司,分享他們的實務觀點。撰文/吳培安臨床研究機構(CRO)公司,雖然在產業中不常被提起,卻是和廠商站在一起、逐一通過法規監管審查不可或缺的夥伴。他們在藥物研發過程中提供專業化服務,為客戶快速拓展、取得高品質...
臨床醫師:以完整臨床試驗 證明療效才是王道
2023-09-27 / 記者 吳培安
再生醫療能夠真正走向商品化、被大眾所接受,除了生技公司和主管單位,身處執行第一線執行臨床試驗的醫師,也扮演著關鍵角色。本刊採訪了國內4組具有細胞治療臨床試驗/研究經驗的醫師,彙整出他們認為細胞治療臨床試驗的「四個必要」。撰文/吳培安臺灣將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每5人之中就有一人是65歲的高齡長者!如何利用再生醫療新契機解決未來龐大的癌症與慢性病醫療照護需求、降低醫療負荷,不僅是產業投入,醫療...
臺灣細胞治療初步成效報告 廠商市值/營收大解析!
2023-09-27 / 記者 吳培安
在再生醫療雙法再度闖關前夕,極具標誌性的《特管辦法》也迎來了上路5週年,達成已核准案件共248件、58家醫院、24家生技業者參與的里程碑。衛福部醫事司長劉越萍表示,將在下半年公布組織修復應用的初步成效報告,本刊也解析目前上市櫃/興櫃的9家細胞治療公司的市值與營收,帶您了解特管辦法對產業界的助益。撰文/吳培安自衛福部醫事司於2018年9月透過《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簡稱特...
臺灣細胞治療20年,走了多遠?臨床試驗現況盤點
2023-09-27 / 記者 吳培安
爭論不休多年的《再生醫療法》,三法變二法,依然沒解法,立院下會期是否順利通過?第一步何時上路?實際進行臨床實驗,成為投入細胞治療研發公司必經之路。截至目前,臺灣細胞治療登記近百家公司,真正投入細胞療法研發有31家生技公司、共計64件臨床試驗案。臨床試驗現況又如何?細胞治療的臨床試驗,相較於傳統藥物,又多了哪些阻礙?本刊走訪國內4組臨床試驗醫師、3家CRO公司,帶給您臨床試驗第一線人員剖析的觀點。衛...
幹細胞製程突破!通用幹細胞免塗層iPSC培養技術登上《Cell Transplantation》
2023-09-25 / 記者 吳培安
近日,通用幹細胞(7607)宣布,其在人類誘導性多潛能幹細胞(iPSC)培養技術取得重大進展,開發出不需要預先將貼附基質做塗層,iPSC便能直接貼附、正常生長,並長期維持幹細胞特性及染色體的穩定的新型培養基。此最新開發成果,也已發表並獲刊登於《CellTransplantation》。 通用幹細胞表示,iPSC相較於體細胞與其他幹細胞,具有無限增殖、且能分化成人體所有種類細胞,在細胞治療上具有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