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TReC在NBRP園區內共設置4個專題中心、9大核心設施。其中,將研究成果商品化、產業化為目標的創服育成中心,已成功吸引到46家公司進駐,總市值為3500億元,占全臺生技業市值的30%,目前進駐率已達到100%。
本次活動中多位專員,分別介紹國研院國家實驗動物中心、動物影像設施、台灣小鼠診所、感染性疾病核心設施的服務與應用。
神經賦活團隊:首款ENT1抑制劑 通過BBB、多功能減緩神經退化疾病
下午場活動,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陳儀莊特聘研究員帶領的「神經賦活團隊」(Neural Rejuvenation Team)林建宇博士分享,目前市面上能有效治療神經退化性疾病的方式仍然十分缺乏,神經賦活團隊從中草藥中篩選出一款能治療神經退化性疾病潛力化合物,團隊經過合成和優化,進一步開發出生體可用率佳並可穿透血腦屏障(BBB)的口服市場首見新藥J4。
他指出,經研究發現,J4作用機制能抑制平衡型核苷轉運蛋白(ENT1),是目前市場上第一款ENT1抑制劑,臨床前實驗也證實,J4能改善認知和記憶功能衰退,減少Aβ和tau蛋白異常的堆積,同時減輕氧化壓力和神經發炎、提高粒線體和葡萄糖代謝活性,並改善睡眠障礙。
他也表示,團隊已完成J4臨床前藥效和安全性分析,預計今年會成立新創公司,積極推動美國及臺灣食品藥物管理局新(FDA)新藥臨床試驗(IND)許可申請。
周家復團隊:整合功能支架 實現人造組織臨床適應性
中研院物理所周家復特聘研究員兼副所長研究團隊,則由Balchandar Navaneethan博士後研究學者,分享多層次整合功能水凝膠用於再生醫學應用。他表示,身體可承受微小損傷並進行修補,但如果損傷非常嚴重,就需進行移植手術,或使用支架、生物材料進行組織工程和再生醫學。
他指出,生物列印技術發展已久,目前已演化出三代技術,第一代為靜電紡絲(Electrospinning)技術,其是一種使用電荷從液體中抽出極細纖維的工程,但過程隨機,因此產品較不穩定,接著3D列印也問世,不過早期3D列印產品較無法用於生物體,近年也衍生出3D生物列印技術,即在列印過程添加細胞,不過當前仍有機械上不穩定情況,製作出的支架無法適用於人體結構的組織。
周家復研究團隊,研發一種新穎的自駕單射流3D電紡絲工藝(AJ-3D ES),其可從複製的3D模板中,構建出高解析度和形狀還原度高的3D形廓支架,此支架是由類似蠶繭結構組成,由於纖維具有許多孔隙,在浸泡含有細胞的生物墨水(Bioink)中,細胞可附著纖維增長,植入人體中可加快組織癒合、組織再生,可應用臉部、血管、乳房等重建。他也表示,透過此技術列印的組織,結構堅固,因此不必擔心崩塌。
廖有地團隊:塗佈廣效抗菌劑 從日常防止感染
中研院生醫所廖有地研究員則分享其為防止因使用醫療器材及空氣傳播所造成的細菌感染,發明的塗佈廣效抗菌劑。該產品利用活化劑將帶正電荷的抗菌劑轉變成微小油脂體,均勻塗佈於疏水性材料的技術,可破壞帶負電荷的細菌脂性包膜。
他表示,「塗佈廣效抗菌劑」可用於金屬及聚合物上,如導管、不織布、紡織品,只需透過噴灑或浸泡、晾乾或快速烘乾,就能廣泛地用於防止醫材及空調所造成的感染。
經研究與檢驗證實,此廣效抗菌劑可殺死多重抗藥菌株與真菌,比市售的鍍銀抗菌產品相比,其抗菌效果佳、時效還可長達10個月。
(報導/彭梓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