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發表在《Neuron》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皰疹病毒可能是阿茲海默症(AD)潛在致病因素之一,西奈山伊坎醫學院(Icahn School of Medicine at Mount Sinai)研究團隊分析了900餘人類大腦樣本,發現AD患者腦內普遍高量表現兩種皰疹病毒亞型HHV-6A和HHV-7。特別是HHV-6A,它參與宿主的基因調控,包括BACE1、APBB2等諸多AD風險基因。團隊也在動物小鼠實驗中驗證了其透過抑制miR-155,促進β-澱粉樣蛋白沈澱、神經元凋亡作用通路。
AD病毒致病論?
雖然目前主流AD治療都集中在解決β-澱粉樣蛋白(amyloid β-protein, Aβ)和tau蛋白沈澱,但從目前臨床試驗結果來看,即使達到減少Aβ沈澱,患者的腦功能也未能獲得改善。而關於「病毒致病」AD理論,由來已久。
從上個世紀末到這個世紀初,科學家們提出許多AD與不同病原體相關的證據,最常被提到的便是皰疹病毒科,其中就包括1型單純皰疹病毒(HSV1)和6型人類皰疹病毒(HHV-6)。這些病毒很常見,據估計,90%的人到70歲時,都會攜帶HSV-1,而幾乎每個嬰兒出生後都會感染HHV-6,這些病毒能夠潛伏在體內數十年。
此前,哈佛大學Tanzi、Moir兩位教授的團隊指出,Aβ具有和抗菌肽類似、甚至更高的抗菌能力,保護大腦免於各類微生物乃至寄生蟲的感染,並以此為基礎,兩位科學家大膽提出假設,Aβ沈澱只是大腦產生的免疫反應,真正的殺手應當是入侵大腦的病原體。如果能夠找到這種病原體,就有可能治癒AD。(文章連結)
而不久前,臺灣一項涉及三萬多人的佇列研究也顯示,感染了皰疹病毒(HSV)的人群比沒有感染的人,患痴呆的風險足足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