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大附醫導入Google最新醫療模型MedLM 打造「AI賦能醫師」

撰文記者 彭梓涵
日期2023-12-15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攝影/彭梓涵)
今(15)日,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宣布與Google Cloud合作,並領先亞洲各地導入Google Cloud生成式AI技術與建構於Med-PaLM 2之上的大型語言模型 MedLM,以打造中醫大附醫專屬的全方位「AI賦能醫師」。
 
雙方合作將從癌症精準化療著手,開發「客製化癌症治療指引」與「化療問答集」,以協助醫療人員縮短尋找資料的時間,提供「癌症治療計畫書」與「病患衛教」疑問。
 
簽約儀式活動中,除了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院長周德陽、Google Cloud北亞區董事總經理李孔源、Google Cloud醫療照護全球總監Aashima Gupta以及Google Research傑出科學家暨資深總監Greg Corrado首次來台分享Google Cloud於醫療的最新技術與應用。
 
周德陽在活動中指出,中醫大附醫今年連續榮獲美國醫療資訊暨管理系統協會(HIMSS)的數位健康指標(DHI)評比全球智慧醫院前三強、頂級智慧醫療榮譽HIMSS戴維斯卓越獎等,在提升智慧醫療的精準化上,中醫大附醫在繼2021年導入Google Cloud混合雲後,再與Google Cloud合作,期待能讓台灣智慧醫院更精準、更安全地協助更多醫護人員與病人,邁向精準醫療3.0。
 
李孔源則表示,全球現在處於生成式AI新時代,Google Cloud期望能幫助各行各業客戶驅動創新,尤其是醫療業中為不同類型客戶提升生產力,她也表示,生命科學最重要就是資料的問題,Google能提供各式產品,來協助病患得到最大成果。
 
然而昨(14)日Google Cloud才發布針對醫療領域應用而開發的大型語言模型MedLM,為何會選擇搶先在台灣推出並和中醫大附醫合作?
 
最早淵源則是中醫大附醫研究副院長李光申在今年受Google Cloud醫療照護全球總監Aashima Gupta邀請,前往美國總部參訪,促成雙方攜手在MedLM全方位深度合作。
 
Greg Corrado指出,醫療是受到嚴格規範的產業,過去AI在醫療尚無法大力使用,除了系統相容性與法規等、另一大問題即數據的隱私,Google Cloud為合規,已通過美國《健康保險流通與責任法案》(HIPAA),在台灣也有自己的資料中心,醫療資料不會離開台灣。
 
但要發展生成式AI,背後需要強而有力的數據,因此數據標準化非常重要,中醫大附醫有300萬人結構化資料,這些都是Google Cloud選擇與其合作的重要因素。
 
李光申進一步表示,雙方的合作先從難治癌症疾病的精準化治療著手,打造「客製化癌症治療指引」,該指引會以國家綜合癌症網絡(NCCN)指南的基礎,結合Google MedLM,可根據病人的癌症分期、治療方式和風險評估等方面,特別在難治癌症上,輔助醫療人員縮短尋找資料的時間,快速抓取正確資訊,產生癌症治療計畫書,提供病人個人化治療建議。
 
不過他也強調,即使Med-PaLM 2在模型效能方面,在美國國家醫師考試中通過比率為85%,達到專業醫師等級,但不代表這套模型就能如醫師一般具有職業資格,更多仍是醫療顧問的角色。
 
另外在癌症病人的衛教方面,雙方也將打造「化療問答集」,將醫院癌症照護相關的衛教資訊導入 MedLM 模型加以訓練和優化,使該系統具有豐富的醫學知識和問答能力,針對病人或民眾提問的問題,提供醫師專業與準確的回答內容,作為醫生參考。
 
(報導/彭梓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