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大學植物病理學系終身特聘教授暨副校長黃振文團隊,在本土的番茄根部發現蕈狀芽孢桿菌,並以科學試驗證明其防病機制,可作為多種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菌,包括:番茄萎凋病、草莓炭疽病等。田間應用於作物栽培管理,更顯示,該菌深具產業量產的可行性,目前,已取得2項專利與生物農藥、生物肥料證照,不僅市場機會值得期待,研究技術也先後獲得登豐獎、國家新創獎之學研新創獎、臺北生技獎之技轉合作獎銅獎。
撰文、攝影/劉端雅長期致力於植物病害診斷鑑定、有益微生物防治植物病害等研究的中興大學植物病理學系終身特聘教授暨副校長黃振文表示,「臺灣以農為本,而農藥殘留一直是備受關注的食安問題,民眾對農產品品質或環保的要求也日趨增高,因此近年生物防治備受關注。」
根據美國生物防治學家De Bach定義,生物防治是利用自然界中的捕食性、寄生性、抗生性、競爭性或病原菌等天敵,把有害生物的族群控制在較低的密度之下,使有害生物不致危害農作物。生物防治是生態系食物鏈中「一物剋一物」的自然現象。
臺灣本土蕈狀芽孢桿菌功效最佳、最穩定
黃振文表示,臺灣農田常施用的農作物益菌微生物種類甚多,主要有:枯草桿菌、蕈狀芽孢桿菌(Bacillus mycoides)、木黴菌、地衣芽孢桿菌、液化澱粉芽孢桿菌、固氮菌、蘇力菌等,這些益菌被研發量產為生物肥料、生物農藥、生物促進劑等,可促進農作物發育,生長強壯,甚至有效防治作物病蟲害。
而黃振文領導的研究團隊,包括:前副校長鄭政峯、化工系教授劉永銓等,則首次在番茄根部中發現蕈狀芽孢桿菌,可以有效防治番茄萎凋病及白粉病。
黃振文進一步表示,蕈狀芽孢桿菌主要存活於農作物的根系、植物體內部及土壤中,是一種農作物的益生菌,早已被證實可作為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菌,美國植病專家Rebecca L Bargabu在2003年發表的研究也指出,將蕈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