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育就像一條活水,由科學幼苗教育,涓涓流向科學研究,再引流進入專業職場。不過,臺灣環境、資金、資源有限,生醫領域在不足下持續發展,如何孕育人才,導流到正確方向,並匯流國際產學與市場資源,就需要導師引領,在育才的重要階段予以提拔,這也是人才涓涓不斷流的關鍵。
本刊曾採訪無數生醫領域的領航人物,無論他們身在校園,或立於產業;無論他們以研究為基,或以醫學為證,這些優秀導師皆不忘初衷,育才引流、優化生態,藉由不同階段的引領交流,傳承經驗與資源,推動臺灣生醫產業的發展。
這些生醫推手的存在,正是學子「研力」覺醒,成為明日之星的動力。在9月教師節與10月世界教師日,我們決定向這些生醫導師暨推手們致敬。同時也邀請您為喜歡的文章按讚+分享,為導師們給予最真誠的敬意。
備註:生醫推手採訪報導,於2014~2021年陸續完成,部分受訪導師已離開原職、邁向新路,本刊將在文末加以備註。報導排名不分先後,按姓氏筆畫排序。
生醫推手!那些年讓研力覺醒的導師們
之一
王惠鈞/人生不能只有一支全壘打
江安世/腦科學大躍進計畫 創台灣專屬價值 江安世建置「人體3D Google map」
翁啟惠/我的醣科學 研究之路
翁啟惠/跨域溝通+政府領投 創造「臺灣特色」生醫
翁啟惠/臺灣發展精準健康,健康數據整合、跨域溝通為首要關鍵
郭耿南/變革醫師培訓制度 打下臺灣實證醫學基礎 臺灣小兒骨科醫學之父郭耿南 榮登POSNA名人堂首位亞洲人
廖俊智/打造臺灣生醫研發輔助產業生態系 四冠院士廖俊智 三大定位領中研院
閻 雲/前臺北醫學大學校長:全盤檢討人才培育,銜接國家大政策
戴海龍/美國天普大學副校長--打造孕育科學教師搖籃的華裔世界級大學領導人
魏耀揮/40年粒線體研究 奠基本土疾病iPS細胞庫 「粒線體之父」魏耀揮 臺灣iPS幕後推手
魏耀揮/台灣粒線體研究第一人 魏耀揮帶出「像農夫的醫學生」
蘇遠志/台灣發酵之父、台灣大學名譽教授 蘇遠志:「產業要創新加值打出台灣牌。」
之二
丁詩同/官學研三棲 丁詩同是知名脂肪剋星
李學德/接軌產業「眉角」 因材施教 李學德:縮短學用落差,從教育做起
沈家寧/投身iPS細胞分化自動化技術 中研院沈家寧 催化細胞編程技術之代謝疾病臨床應用
林鼎勝/邏輯思考、解決問題能力 勝過考試 林鼎勝:「授業」自己失敗經驗 是良師更是益友
邱麗珠/探勘大腦神經奧秘 十年釀First-in-Class新藥
施信如/領軍長庚「新興病毒研究中心」施信如建立全臺最完整新冠家族病毒庫
之三
徐之昇/藥學+大數據+公共政策 超前部署 徐之昇:「飛高、看遠、下大棋」前瞻思維
張瑛芝/「癌細胞捕手」張瑛芝 跨域材料與生物學
陳家進/成大醫工系特聘教授:生技人才預算和培育絕不能輕易中斷
陳基旺/台灣大學藥學院特聘教授:「生技製藥『矽導計畫』,培養人才避免『枯水期』。
焦傳金/自主學習探索知識 18年熱力不減 焦傳金:把課上得「有溫度」,以「創新」維繫熱情
謝邦昌/「健康存摺2.0版」 啟動台灣健保大數據整合
之四
Dr. Daria Mochly-Rosen/史丹福SPARK 創始人:引領學界跨越商業化死亡之谷
何美泠/南臺灣骨科醫學研究舵手
張大慈/臺灣生技界公認最熱忱活力的女超人:一生實踐生技產業之路
楊智惠/斜槓科普、智慧醫療、再生醫學的發明家 創新大眾科學教育總舵手
楊瀅臻/改善阿茲海默、兒童過動症臨床試驗中 宜大副教授 找出解密古籍沉香之鑰
蘇拾忠/生技創投榮景不再 醫材或成新出路
之五
郭耿南/變革醫師培訓制度 打下臺灣實證醫學基礎 臺灣小兒骨科醫學之父 榮登POSNA名人堂首位亞洲人
郭博昭/陽明腦科學研究所教授:「台灣健康裝置發展定位不清、 人才不夠、法規不明…。」
陳瑞杰/遠距科技結合醫療已成「Must-To-Have」
楊泮池/「健康大數據」促精準健康、「產業導向」培育人才
楊泮池/培育跨域人才 瞄準醫未病的「精準健康」
楊慕華/癌轉移臨床科學國際權威 楊慕華「刪去法」選擇研究道路
謝達斌/「以終為始」 制定未來教育 謝達斌:多樣性、獨立思考 打造「跨域/斜槓」人才
之六
石瑜/打造臺版「All of Us」需盡快盤點精準醫療人才、基礎設施上限!
林啟萬/人生三度轉向的EE人才接掌工研院生醫所 林啟萬主張「科文創新」打造醫材聚落
張煥正/從物理化學跨域生醫 張煥正十年紮根 開發全球獨創 螢光奈米鑽石
莊曜宇/全臺生醫 × 電資跨領域教授第一人 癌症生物學家莊曜宇 以電資揭密基因臨床意義
陳倩瑜/用生物資訊開發更好的使用「工具」 陳倩瑜:「因材施教」資訊分析能力
黃升龍/臺大光電所黃升龍開發晶體光纖 寬頻光源世界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