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4)日,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創會理事長黃齊元,在「生物產協第十六屆第二次會員大會暨精準健康趨勢論壇」中受邀演講。他特別強調,國際上生醫近年有多項大型併購案,然而臺灣資本市場仍有金融機構監管法令過嚴、兩岸關係高度緊張、不夠國際化等劣勢,即便經濟前景轉佳、地緣關係、金融服務業發達等是我們的優勢,但仍讓國內生醫在資本市場上難以突破。
他也認為,由於生技公司在臺灣估值難以提升,因此「私有化」可能成為趨勢。
黃齊元表示,今年上半年,全球有176家生醫公司成功IPO,較去年成長144%,總募資額達到345億美元,比去年成長了117%。其中最熱絡的美國市場,共有72家公司上市,而中國則有20家公司上市。
然而臺灣相較之下,今年上年只有5家生醫公司上市,佔國內上半年總IPO家數的36%;櫃買中心生醫產業指數也成長了約70%,募資金額前三大的公司分別為:長聖、博晟生醫和亨泰光。而所有公司募集14億新台幣,比去年成長97%,然而仍與美國、中國與香港落差相當大,
黃齊元也舉了包括默德納(Moderna)、輝瑞(Pfizer)、BioNTech等開發新冠疫苗的公司為例,目前默德納和輝瑞的新冠疫苗銷售額有望超過900億美元,他表示,這些公司因為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且在「the winner takes it all」的趨勢下,大者恆大,兩家可佔有全球新冠疫苗四分之三的市場。
黃齊元又特別說明了近期引起熱議的「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 SPAC,又稱空白支票公司),且目前臺灣兩間SPAC公司,都與生技相關。第一間為MAXPRO,成立於2021年10月,共募集9000萬美元;第二個則為Orin Biotech,由董事長黃瑞瑨與美國MSD Partners籌組成立,共募集2億美元。
此外,他也認為因為中美供應鏈脫鈎、臺商逐漸失去中國市場商機等原因,越來越多臺灣公司需要「雙平台」的策略,同時擁有臺灣平台與海外平台。
他強調,在全球生技產業快速發展的當下,臺灣具有一定的技術優勢,不過估值和資本市場仍不利生技;未來臺灣公司仍有機會透過SPAC走向海外,生技產業也將進行資源整合。
在資源整合方面,黃齊元舉其近期籌辦的「東南亞影響力聯盟」(SIA)為例,他們期望幫助台商整合資源進行新南向,例如聯盟的「西貢智慧醫材服務平台」,就是能帶領臺灣中小型醫材廠商,挖掘越南醫療市場商機的「一站式服務」平台。
(報導/巫芝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