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協攜11業者成立創新醫療聯盟 力拓國際市場

撰文記者 劉馨香
日期2022-01-21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貿協攜11業者成立創新醫療聯盟 力拓國際市場 (攝影:彭梓涵)
今(21)日,外貿協會宣布,與11家具豐富創新醫材系統研發經驗的臨床醫師與業者,共同成立「創新醫療聯盟」。期望藉由匯集臺灣創新醫療業者互相交流、促進異業合作,並透過外貿協會數位行銷服務及海外行銷活動,加速國內創新醫療產業接軌國際市場,以打造臺灣創新醫療國際新星。
 
邀請共同籌組聯盟的11家業者包括:喜可種子、瑞得康、鄭明輝教授、亞拓醫療、科脈生技、康薦、晶鑽生醫、台灣牙易通、優植美科技、台微醫和博晟生醫。
 
外貿協會董事長黃志芳致詞表示,外貿協會作為海外拓展先鋒,去年除了成立「創新業務中心」,還建置台灣國家防疫館,現在我們也將其轉型為健康網站,以一站式平台方式,推廣台灣優秀的生技產業。此次成立的開方式創新聯盟平台,也將發掘更多新創瑰寶,幫助產品製造業者做法規認證,並串聯海外醫療機構、通路商和經銷商。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副局長李冠志致詞表示,外貿協會和國際貿易局已有長期合作密切,期望持續以創新的方式,協助智慧醫療、健康照護、創新醫材等產業開發國際市場。
 

聯盟11家業者 創新醫材成果介紹

 
喜可種子創辦人方旭偉表示,喜可種子是由科技部生醫材料表面工程產學技術聯盟所衍生,擁有多元健全的資源,串聯生技醫療產業鏈上下游,提供各項醫材快速商品化的解決策略及服務。
 
瑞得康創辦人陳瑞杰教授,介紹瑞得康以人工智慧、區塊鏈、物聯網等技術,持續推出多項數位醫療產品,致力於提供醫界各領域最優質、創新的軟體即服務(SaaS)。其中,AI重症照護平台整合各項醫療數據、呈現患者即時病況,並提供病況預測與預警、遠距照護服務。
 
林口長庚淋巴水腫治療中心及組織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鄭明輝表示,其開發一種簡易的植入式裝置「智慧型人工淋巴水腫引流裝置」,免除傳統上治療淋巴水腫時,犧牲其他部位的淋巴結來移植,或經歷長時間手術的缺點,即可達到引流淋巴液至靜脈的目的,並恢復患者生活品質。該裝置已取得專利並佈局全球,也完成小動物實驗,正在進行大動物實驗。
 
亞拓醫療器材創辦人洪偉禎醫師介紹,亞拓醫療以使用者需求出發,致力於開發創新的醫療器材。其第一項產品「人性化新式導尿管」,是世界最小、且是捲曲型的導尿管,方便尿失禁患者收納與攜帶,保護患者隱私。該產品已有多國專利,並獲得美國FDA、歐盟CE核准。
 
科脈生技創辦人黃博浩醫師介紹,其針對出血性中風疾病,開發「二三類神經外科微型創新醫材」,該產品是一種拋棄式內視鏡,整合電燒、切割血塊、定位系統等功能,可協助醫生縮短手術時間、提高成功率,並已取得美國FDA、臺灣食藥署(TFDA)醫材取可證。
 
康薦創辦人袁明琦醫師介紹,該公司結合罩子、引流管、尿袋等,開發出一系列的攜帶型集尿器,幫助頻尿、尿失禁患者降低悶熱不適、異味問題,讓患者可放心喝水、自由外出活動。且其可重複使用,具有環保、省錢等優點。
 
晶鑽生醫創辦人暨總經理謝佳憲醫師介紹,晶鑽生醫主要經營項目為醫療器材和保養品之研發、製造與銷售,醫療儀器之租賃及品牌授權。晶鑽自主研發的線雕醫材「提美拉」,歷經四年多開發,於2018年取得TFDA醫材認證。該產品已銷售至國內各大醫美診所已達到約100家,使用的醫師達到約500位。目標在2023年在美國、2025年在中國取證上市。
 
台灣牙易通創辦人暨執行長陳欽章醫師,表示公司主打牙科系統整合平台與AI診斷軟體。該平台除了推薦牙醫師牙科材料、課程及設備資訊,也發展牙科診所管理系統,整合掛號及電子病歷系統、ERP、CRM等經營管理系統,並導入AI輔助牙科放射影像診斷、疾病風險預測等。牙易通已於2019年成立越南分公司,並發表國際雲端版的病歷管理系統,使用者遍布12個國家。
 
優植美科技執行長蔡政峰醫師,介紹優植美提供全方位的口腔醫療保健服務,服務項目包括科技牙醫診所經營管理、「科技植牙、數位假牙、矯正系統服務」,以及口腔保健產品開發經銷。透過整合服務流程和上游產業垂直整合等,提高服務品質,並降低成本。
 
台灣微創醫療器材董事長兼總經理梁晃千表示,台微醫開發多種高階脊椎微創醫材,提供脊椎手術完整解決方案的相關產品,包括單一傷口微創脊椎融合固定系統、骨水泥、椎體撐開器等產品。目前,已在美國、中國、歐盟以及台灣取得總數多達30案的販售許可證。
 
博晟生醫董事長及總經理陳德禮醫師,介紹博晟生醫致力於提供全方位骨骼及軟骨健康照護,目前核心技術平臺包括使軟骨再生的兩相軟骨修復植技術(RevoCart)及使骨頭再生的骨頭誘導因子(OsteoInductive Factor, OIF)。其中,RevoCart是全世界唯一的一次性手術自體軟骨修復技術,已在台灣上市,五年追蹤結果顯示病人在高強度的運動能力優於對照組病人。

(報導/劉馨香、彭梓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