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台北榮總病理部主任周德盈團隊發表於期刊《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的一篇研究,運用由捷絡生技開發的「3D數位病理影像技術」與「AI分析模型功能」,證實在非小細胞肺癌(NSCLC)中,以3D方式分析臨床檢體,能有效提高病理診斷的精確度。
該研究回顧台北榮總的33例NSCLC臨床檢體。現行NSCLC病理檢測是以PD-L1表現於腫瘤細胞上的比率分數(PD-L1 tumor proportion score, TPS),進行肺癌病人分類,及制定病人接受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新藥治療的方案。
該研究發現,約有15.2% (5例)病例的TPS經3D病理評估後,出現超過10%以上的數值變化;另有42.4% (14例)病人透過3D TPS評估,比起使用傳統的2D TPS評估,會被重新分到另一個分類。
論文指出,此33例臨床檢體的治療方案,涵蓋多種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藥物,如:Pembrolizumab (Keytruda、Merck)、Nivolumab (Opdivo、BMS)、Atezolizumab (Tecentriq、Roche)等。
該團隊進一步探討2個以現行2D病理臨床診斷PD-L1表現為0%、但採用Nivolumab治療得到益處的案例,發現運用3D TPS參數分析得到之平均值都高於符合用藥標準的1%,具體呈現3D數位病理精準診斷的優勢。
文中也表示,未來若要擴大理解3D病理影像對治療結果的影響,還需要與國際藥廠進一步合作,進行大規模的臨床測試才能得知。
該研究使用捷絡的這套「3D數位病理影像技術」,是透過技轉自清大生科院多位教授的研究結果打造,能解決長久以來,病理醫師受限於2D技術,無法全面觀察病灶組織的問題。
近期,他們更進一步開發能結合多項癌症檢驗資訊(包括:數位病理影像、基因資訊、蛋白質分析)的整合平台。透過該平台,未來病人的檢體進行完3D病理影像檢驗後,也能以同一塊組織繼續進行蛋白質分析、基因分析等檢驗。精準診斷可讓癌症病人配對最適合的治療方案,並提升新藥開發的成功率。
論文原文:https://doi.org/10.1186/s12967-022-03335-5
(報導/巫芝岳)